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徽号”原来是旌旗吗?

“徽号”原来是旌旗吗?

  “徽号”这个极其古老的称谓今天还在使用,用来形容美好的称号,比如送给某某某诗人的“徽号”等。另外,为皇帝和后妃所加的尊号也称“徽号”。唐人封演所著《封氏 闻见记》“尊号”一条记载秦汉已来,天子但称皇帝,无别徽号。则天垂拱四年,得 瑞石于洛水,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号其石为宝图。于是群臣上尊号,请称‘圣母神皇后’,稍加‘慈越古天册金轮圣神’等号。”可见帝王和后妃有“徽号”,乃自 武则天始。其实,“徽号”当作尊号或者美好的称号讲,不过是引申义,它的本义很有趣,就是旌旗。据《礼记。大传》载:“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 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

  ”这是指新王朝开始时的各项制度的变更。郑玄解释说:“徽号,旌旗之名也。”孔颖达则进一步解释说:“‘殊徽号’者,殊,别也。徽号,旌旗也。周 大赤,殷大白,夏大麾,各有别也。”周代尚赤,所谓“大赤”即赤色旗;殷代尚白,所谓“大白”即白色旗;夏代尚黑,所谓“大麾”即黑色旗,军队中称部下为“麾下”即由此而来。

  那么“徽号”为什么可以指旌旗呢?这与古时的旌旗制度密切相关。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中说:“‘徽’以旗幅为本义,盖‘徽’之言挥也,谓旌旗扬动也。”其实 “徽”或“徽号”是古代军旗上的不同标识,代表不同的等级和用途。这种旌旗制度称作“九旗”,顾名思义,就是九种旗帜。

  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司常一职:“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曰月为常,交龙为旅,通帛为旃,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旗,龟蛇为旗,全羽为旛,析羽 为旌。”古人对事物的分类之细,从“九旗”制度上也可见一斑。“各有属”的“属”,即指旌旗上的不同徽号。

  君王的旌旗上画有日月,称作“常”或“太常”;诸侯的旌旗上画有相交的两条龙,并有铃链用来聚集众人,称作“旃”;“通帛”指用纯色丝帛制成的旌旗,称作“旃”,旗柄上曲,为孤卿所用,孤卿是辅佐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官员,即少师、少傅、少保;“杂帛”指用杂色丝帛作装饰的旌旗,称作“物”,为大夫所用;绘有熊和虎图案的称作“旗”,这是军将之旗,取其猛如熊虎之意;绘有鹰类的猛禽图案的称作“旎”,为军吏所用,取其迅疾如同飞鸟之意;绘有龟和蛇的图案的称作“旗”,龟蛇可以避害,为行政区划基层单位的县和鄙所用;“全羽”指完整的五彩鸟羽,系在旌旗上面,称作“旛”,插在最前面的引导车上;“析羽”指穗状的五彩鸟羽,系在旌旗上面,称作“旌”,插在巡游的战车上。

  这就是“九旗”制度及其各种徽号。“徽号”由旌旗上的各种标识引申为尊号和美好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