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欲穷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思

欲穷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这里,网友小安就给大家详细解答一下。

(1)欲穷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

穷:尽,使达到极点。
穷 qióng
〈形〉形声。从穴,躬声。躬,身体,身在穴下,很窘困。简化字为会意,力在穴下,有劲使不出。本义:穷尽,完结。
穷,极也。——《说文》
1. 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
2. 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3. 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
4. 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
5. 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a.极力追寻;b.尽力紧追)。~究。
“欲穷千里目”:意思是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朴素、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2)欲穷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

在“欲穷千里目”这个诗句中,“穷”就是一个动词,词义是“穷尽”,它带的宾语是被“千里”间隔开的“目”.“穷目”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语,意思是“尽目力所及以远望也”

(3)欲穷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思?

尽,全部的意思.,就是目力所及的最远处。“穷”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作动词,表示“穷尽”的意思,如“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复前行,欲穷其林。”(陶渊明《桃花源记》)在“欲穷千里目”这个诗句中,“穷”就是一个动词,词义是“穷尽”,它带的宾语是被“千里”间隔开的“目”。“穷目”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常用语,意思是“尽目力所及以远望也”,如:“极眺入云表,穷目尽帝州”(鲍照《代阳春登荆山行》),“穷目极望,不见所识”(苏轼《报李陵书》)。

(4)欲穷千里目的穷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穷”的意思是尽,使达到极点。

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原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扩展资料:

此诗首写其地势之高,分作两层,虚实互见。前半两句十字,调遣了日、山、河、海等最能体现自然伟力的意象,以寥廓天宇为背景,与苍茫的暮色构成一幅极其壮丽宏阔的画图,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黄河入海流”其实是诗人“下瞰大河”并目送其远去的意中景,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是艺术家的想象力使咫尺有了万里之势。

诗的后半拓开一层作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言楼之如何高,而楼之高已极尽形容,且于写景之外,更有未写之景在,最能传登高望远之神。

这两句诗,好在切合鹳雀楼处势,与前两句诗承接十分自然,十分紧密,是壮阔景象激起的一种不能自己的豪情;好在它借登楼这一平常情事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好在它极其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向上进取,高瞻远瞩的胸襟,这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

关于欲穷千里目的穷是什么意思小安就先为大家讲解到这里了,关于这个问题想必你现在心中已有答案了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