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黑色幽默”文学流派,有什么样的艺术表现?

“黑色幽默”中的“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嘲讽态度,黑色与幽默加在一起,即是阴惨凄凉、悲观绝望的幽默;它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新的文学形式。

这一派的作家们在荒谬、丑恶、残酷、阴暗等一般人要为之沮丧、为之惊惧、为之切齿、为之流涕、甚至面对就要套到自己脖子上的绞索等“黑色”的东西中,看出它们的喜剧性,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无可奈何的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态度来对待。

“黑色幽默”在20世纪60年代初兴起后,很快就跻身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重要的文学流派的行列,它之所以能得到社会的重视,除了它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外,主要是因为它在创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这一派别的代表作有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克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冠军早餐》、约翰·巴思的《烟草经纪商》、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综合起来,它有如下5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1、古怪的幽默风格,体现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主张和人生态度;

2、人物都是一些动画式的、木偶式的、反英雄化的人物;

3、反小说似的松散结构与随意的情节;

4、在修辞上,巧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夸张手法;

5、采用区别于传统小说的特殊题材。

我将结合具体作品,从这5个方面回答问题。

01 古怪的幽默风格,体现是一种审美主张和人生态度黑色幽默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种以冷漠的、无可奈何的、逗笑的嘲讽和自我嘲讽所表现出来的古怪的幽默风格,这是一种与传统幽默风格不同的幽默。

它是深沉、浓郁、强烈而又玩世不恭的幽默,是企图把内心无形的恐惧变成有形的大笑,把主观的东西化成客观的东西,把置身事物中的自己变成旁观的第三者的幽默,这幽默既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愤恨,又表现了对现存社会的期望。

美国本是“幽默之乡”,既有马克·吐温的“冷面滑稽”,又有卓别林的“含泪的笑”;然而幽默虽然有着悠久的传统,但马克·吐温的幽默和“黑色幽默”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马克·吐温的幽默比较明朗、非内向和针对别人,他对人生充满信心,他小说的人物和事件在生活中大都能找到相应的原型,其幽默的对象是生活中的人和事。

“黑色幽默”则正好相反,它忧郁、内向和嘲讽自己,黑色幽默作家不正面写人,而是喜欢用一种令人心酸绝望的幽默笔调,表现出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性在逐渐泯灭等主题,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几乎都是荒诞不经的,是生活中不可能有的。

而且“黑色幽默”小说总是面带笑容地讲述在残酷命运捉弄下的烦恼,用自我解嘲的幽默来反映百思不解的心理和人生渺小的意识。因此,黑色幽默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比传统的幽默更加残酷,对比更鲜明,它是在用藐视轻松达观的口吻来表现最无可奈何的心理和情绪。

它虽然在笑,但这是一种使道德的痛苦,发展到滑稽的恐怖,使事情荒谬到令人发笑的程度的笑,是最痛苦的笑,最恐怖的笑,是使对黑暗荒谬的现实的揭示更加入木三分的笑。所以“黑色幽默”的主要作家之一冯内古特说:

“黑色幽默是一种大难临头时的幽默,或者更传神地说,叫绞刑架下的幽默。”这里补充说一点,“绞刑架下的幽默”一说与美国民间的笑话有关:

在一个对死囚执行公开绞刑的日子里,绞刑架旁聚集了大批观众,可是囚犯迟迟未见解来。监刑人、剑子手和观众都等得不耐烦了。终于,狱卒押着囚犯来到刑场,囚犯看到人们焦急贪婪的目光,不禁笑了,他得意地说:没有我,你们什么也干不成。

面对这样的场面,传统小说中的描写必定是情人泪如雨下,主人公从容悲壮,观众麻木不仁,仇人拍手称快,而“黑色幽默”作家却做个鬼脸,耸耸肩膀,看到聚集在绞刑架旁的芸芸众生,不禁哈哈大笑,这种幽默就是典型的“黑色幽默”。

在这里,“幽默”不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是一种审美主张和人生态度。作家们认为,死囚的命运就是现实人生的写照,痛苦是其实质,死亡是必然结果,然而不妨把这些当作滑稽戏来看,在哈哈一笑中超脱人生的痛苦,这是黑色幽默作家对现实的体验和他们所持的人生态度。

比如,海勒在著名的“黑色幽默”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这样描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伤兵:

“这个士兵从头到脚都用石膏和绸带裹着,双腿和两臂都毫无用处。……双臂双腿都被紧缚在吊索的一头吊了起来,同肩部和臀部保持垂直,吊索上的另一头則系上了铅砣,黑沉沉地挂在上面,一动不动,那形状是十分奇怪的。在他胳膊肘儿内侧的绷带上面,每边都缝着装有拉链的口子,通过这个口子,清澈的液体从洁净的瓶里输入他的身体,从腹股沟敷石膏的地方,另外伸出一根固定的锌制的管子,接上一根细长的橡皮软管,他的肾脏排泄就是通过这条管子一滴不漏地流入放在地板上的一只洁净的封口的瓶内。等地上的瓶子满了,从胳膊肘儿那儿输人液体的瓶子也空了,这两只瓶子于是很快地互换一下位置,使瓶里的排泄物又重新注人他的身体。”作者用似乎是无动于衷的语言,像无感情地描述一件物品的详详细细地描述一个已没有人样的重伤员。特别是两个上下互换的瓶子,把排泄液当作注射液重新注入他的身体——作者在这里开了一个怪诞的、可怕的玩笑,但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玩笑。

《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

这个重伤员早就被“第二十二条军规”判了死刑,输液还是输尿对他还有什么差别呢?对于伤兵的痛苦与不幸,作家用如此“残酷”的欣赏性的笔调来描写,确实是罕见而特殊的,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幽默笔调,起到了特殊的效果。

它在苦笑中揭示了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它在幽默诙谐中表示了作者的愤怒与厌战的情绪。从戏谑的幽默中,我们可以体察到作家深深的痛苦和极度的悲观失望,命运不可逆转。世界不可改变,在无可奈何之际,作家才以“幽默”来对待人世间的荒诞、丑恶和不幸,来对待人的痛苦和悲剧命运,于是他们嘲讽世界,嘲讽人们,也毫不留情地自嘲。

黑色幽默靠幽默的怪笑来吸引读者,靠幽默中浸透的人生痛苦和对世界的深刻感受来震慑读者的灵魂。可以说,黑色幽默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悲喜两种审美特征交织融汇,喜剧的形式和悲剧的内容又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02 人物都是一些动画式的、木偶式的、反英雄化的人物“黑色幽默”派的人物都是一些动画式的、木偶式的、反英雄化的人物,他们与传统小说中的那些理想人物、正面人物大相径庭:

他们或天真幼稚,或狂妄自大,或卑鄙无耻。他们既不像神话中的那些人物一样有超群的智力与体力,也不像现实主义作品的人物一样有超过常人的对于痛苦的敏感性,他们的生命力在于他们在一系列必然的和可怖的事物面前的可笑的无能为力。

乍一看来,这既令人惊异,又荒诞滑稽,一些这样的人物竟能在当今如此发达的文学领域里拥有无可争议的一席地位。

《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

仍以《第二十二条军规》为例来看书中描写的几个主要人物都与传统文学中的人物相异。书中有个布莱克上尉为了抵制新任中队长梅杰少校,他一夜之间发起了一个风风火火的光荣的忠诚宣誓运动,所有作战的官兵到情报室领取图囊时,都得签一个忠诚誓约,到降落伞室领取防弹衣和降落伞时得签第二个誓约,还得向管理摩托车的鲍金顿中尉签第三誓约。只要转身就得签上一个忠诚誓约,甚至领饷,到军中小卖部去买东西,让意大利的理发师理个发等等,也都要签上个誓约。接着,他又搞效忠宣誓,宣誓后还唱《星条旗》,唱一遍,两遇,三遍,四遍,到后来等候签名宣誓的官兵,排成了一堵堵人墙。

这段故事很滑稽可笑,布莱克却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原型”。在50年代初期麦卡锡主义的恐怖运动时期,可以说布莱克无处不在,但他却又完全是虚构的,因为作者描写的布莱克,并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时期。

书中的另一个人物米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伙食管理员,可是由于他善于钻营,后来竟然办起了,一个跨国联营公司,成为操纵国际性黑市组织的首脑。为了牟取暴利,他可以调动德国飞机,甚至用美国飞机去轰炸美国。他的这些叛国行径和投机买卖,居然一路畅通,人们处处为他开绿灯,他的上司也在他的公司里有股份。

这是一个“反英雄”的人物,同时也是美国社会腐败现象的象征。所以作者,在描写这样一个人物时是带着辛辣的幽默写的,米洛本人在做这些事时始终带着一种忠厚老实,天经地义的神态。

这一方面,作者所刻画的人物更加“荒诞”,同时也加强了“黑色幽默”感。书中的主人公尤索林则更加“黑色幽默”化了。

《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

在传统小说中,主人公总是作者和读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与正面人物。但《第二十二条军规》反其道而行之,尤索林是一个“怕死鬼逃兵”为了不再去执行轰炸任务,他装疯卖傻,装疯不成,便逃跑。在同事们的帮助下,他逃往瑞典去了。

但这个人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代表。小说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其实,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并不是真写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借此反映美国青年人对入侵东南亚的厌恶和恐惧情绪。他们不肯为那些“体面人物去卖命”,也不肯为“体面人物多捞几张选票去送死”。

即使书中的其他次要人物,如“拼命忍住眼泪来表示自己的坚定信心”的克莱文杰,将全部黑市买卖的收入都花在纯威士忌酒和下流画片上的内特勒,逆来顺受、不知痛苦的“妖怪”阿发则,有猥亵思想的奥尔等,都是一些特殊的人物。这些人物无不反映两个特征: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卑微小人,二是社会某一侧面的化身。

约瑟夫·海勒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人物如此,其他“黑色幽默”作家作品中的人物也大都如此。

可以说,黑色幽默的这一特点是与其他现代派文学一致的。在人被社会异化,丧失自我变为甲虫、毛锒、打地洞的动物的时代,传统文学中的英雄人物也就在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消失了,代之以可悲可怜可笑的“反英雄”。

因此,“黑色幽默”作家笔下的主角多是疯子、神经过敏者、怕死鬼、胆小鬼等被人捉弄的傻角色。他们行动怪异,性格乖僻,精神委琐,在生活中自轻、自贱、自嘲,像一堆被生活的洪流冲击得七零八落的废物。

“黑色幽默”人物的这些特征,主要来源于作家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基本看法,他们哀其不幸,却较少怒其不争,表达出对人的悲观失望情绪。

03 反小说似的松散结构与随意的情节传统小说一般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情节的发展,也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黑色幽默”小说因为受弗洛伊德思想与柏格森的时空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情节和结构的处理上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差别。

它往往采用“反小说”的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强调人内心世界,常常把片断的现实情节和神话般的幻想情节拼凑在一起。这样的小说不但全无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结构也显得十分松散。黑色幽默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下3个方面:

第一、片断化、散文化“黑色幽默”小说往往没有什么首尾相接的故事情节,结构非常松散,好像由许多散文随意组合而成。

冯内古特的小说既没有故事情节,也不讲前后连贯,随兴之所致放笔写去,近乎随笔式的散文,如他的《冠军早餐》就是一部典型的“反小说”作品。

这部小说由许多随感式的片断构成,可以从其中任何一个独立的片断读起而无损,于小说的内容,抽掉其中一些片断也无损于小说的完整,对全书效果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再比如,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长达800多页,全由许多零散的片断、插曲和议论组成,涉及髙等数学、导弹工程学、物理学、侦探技术,变态性爱等,包罗万象,内容庞杂,是一种散文、评论,随笔和札记的混合物,十分难读。

第二、用重复和强化代替变迁和发展同样一件事,可以在同一部小说中经常发生,而且作者并不说明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海勒曾经说过,人生是受某种非人的力量控制的,因而“黑色幽默”中人物情节的颠倒,也许正是对那种含糊的神秘力量畏惧的反映。

他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描写一个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这个人物为了证明自己没死,竟大吵大闹起来。他的妻子一会儿听到他死了,一会儿又听到他活了,以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到最后不耐烦到了极点,根本不在乎丈夫是死是活了。这正如冯内古特所说:

“让他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传统的作家能驾驭广阔的社会画面,把千万件杂乱的事情梳理得有条不紊、形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有“秩序”的文章,“黑色幽默”作家则恰恰相反,他们本末倒置,给秩序以混乱,把滑稽幽默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揉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完全新型的文体结构。

第三、采用“时间旅行法”

“时间旅行法”是冯内古特提出来的,它是柏格森“心理时间”说的一个发展,也是现代派常用的打乱时间顺序的做法的一个总结。

所谓“时间旅行法”就是故意把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切开打乱,随意转换,互相穿插,来回跳跃,前后交错,而且没有任何转折和过渡。有时把三组时间交织在一起,同时向前发展,像电影中同时出现一组画面。

用这种办法,既可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的瞬息万变,又可使场景变换迅速,避免情节进展缓慢,还可使不同时间的场景构成对比、烘托、暗示和象征,从而使事件变得离奇荒诞、令人眼花缭乱,引起读者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冯内古特是这方面的大师,他喜欢借助这种手法,把时间相对论与科学幻想巧妙结合。他在《五号屠场》中,让主人公比利就寝时是一个衰老的鳏夫,醒来时却正在举行婚礼。他的活动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奇特交错,瞬息万变的。初看叫人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简直茫无头绪。

但仔细读来,会发现这种重叠式和多层次齐头并进的结构,对于故事情节的迅速展开和深化主题都是有用的。

“黑色幽默”小说情节的随意化和结构的松散化,其长处在于作家可以不受拘束,纵横驰骋想象,随意拓展作品的表现空间,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置,使结构上呈现出大跨度的跳跃,显得灵活多变,给人以新颖感,但用得不当也容易造成作品杂乱无章,晦涩难懂的弊病。

04 在修辞上,巧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夸张手法“黑色幽默”自问世以来,一不具备独创的思想,二不掌握惊人的材料,居然纵横美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言上善用比喻和夸张。

“黑色幽默”作家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有人冷语惊人似浅实深(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人海阔天空妮娓而谈(冯内古特的《冠军牌早餐》),有人艰深晦涩令人如坠云雾(盖迪斯《小大亨》),也有人零乱滑稽,使人莫测高深(如巴塞尔姆的作品),但在比喻和夸张方面,却有一些共性:

1、比喻

“黑色幽默”作家们大量运用比喻中的明暗喻和借喻等手法来加强语言效果。

比如,冯内古特在《冠军早餐》中常使用这种比喻方法:先用明喻与暗喻指出两种事物的联系,当这一概念在读者头脑中建立起来以后就连篇累牍地抛开本体,单用喻体来达到喜剧效果,这种手法几乎遍布全书每一章节。

冯内古特

《冠军早餐》的中心思想是:人是机器,意即人是物质的,在整个宇宙大运动中无可奈何,任人宰割。作者在应用明喻和暗喻阐明这一观点之后,就铺天盖地般地用机器这一喻体代替起人这一本体来了。

比如他写到的,一对吵架的夫妇是“打架机器”,打架的原因是女的想让男的成为“造钱机器”,男的想让女的成为“家务机器”,男的一怒之下赶走了女的,后者就成了“哭泣机器”,男的就跑去找他的朋友“喝酒机器”和“性爱机器”,后来男的悔悟成了“道歉机器”,女的受了感动成了“原谅机器”。

这一大堆“机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主动性的不信任和对世界缺乏明确意义的绝望感,从而加深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2、夸张

“黑色幽默”作家惯用夸张这一修辞手段,放大或缩小人与环境不相适应之处,使荒诞之处更加荒诞,达到震动读者的艺术效果。

海勒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描写一个投机取巧的军队伙食管理员在釆购时受到何种欢迎的场面:

“卡车进入市区,就缓缓驶行。快到市中心,欢声更是雷动。学校里的男女学生都放了假,穿上新衣服排列在人行道两旁,手里挥动着小旗子。大街上,人山人海,欢声四起,街道当中高患着米洛肖象的巨大横幅。……一排排精神抖擞的青年男女手挽着手,挤在后面蹦蹦跳跳,一面呆晚着双眼,一面用带点嘶哑的声调敬慕地喊着”米——洛!米——洛!”这种使人联想起欢迎国家元首的夸张场面,旨在暗示统治集团首脑人物不过是米洛一类的骗子而已,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05 采用区别于传统小说的特殊题材为了与“黑色幽默”的主旨合拍,作家们在选材上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科技领域里发掘题材

“黑色幽默”作家大多受过完全的教育,他们的知识领域一般比较宽阔,他们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一些概念引进文学作品中来。

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就是描写导弹发射轨迹的事情;冯内古特在《猫的摇篮》里认为斗争来自“动力紧张关系”,在《冠军牌早餐》中认为斗争来自头脑中有害的化学物质。

他在《艾皮凯克》中所描写的主人公甚至是这样一个人物:艾皮凯克有7吨重,占地一英亩,他伟大、高贵、聪明,原来他是一台机器。

2、“黑色幽默”作家喜欢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拟醒、似大彻大悟又似隔雾看花的特殊场面

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都是以二战为背景。但作者其意,并不在写一部战争小说,其意不在于描述战争,而是想以此给人以启迪,让人们从这些小说中看到当代社会的弱肉强食的情景。

综上所述,“黑色幽默”派的艺术特征与传统小说形式大相径庭,由于他们把周围世界和“自我”的滑稽、丑恶、畸形和阴暗放置在他们独特的哈哈镜前加以放大、扭曲、延伸,使其更加荒诞不经,从而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

正是这些特色,才使它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美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不仅对美国,对其它许多国家的文学发展也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回答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