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 爱问知识人

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 爱问知识人

古人是如何称呼老师的?

我国古代“师”出现很早,但本意与教师无关,只是军队的一 种编制,“两千五百人为师”。而“师”又有表率之意,所以逐渐 地,就成为对有专长技艺的人和德高望重者的称呼,到了后来, 专门指代教书育人的老师了。而我们今天所广泛使用的“老师”一词,由来颇久。
最初指 年老而资深的学者,始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田駢之 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之句。但将“老师”作为一 个特定的称谓来使用,是在唐代,并且在当时“老师”专指传授佛 门要义的僧侣,“师”与“生”相对。而“老”在唐代的口语中是用 来表示表敬的,所以禅录中多将“师”称为“老师”。
随着佛教的 传播,这种用法也从佛经波及到了民间,用于尊称教授生徒之 人。到了金元时期,“老师”变成了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金代 元好问在《示侄孙伯安》中便有“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 有夙性,说字惊老师”的诗句。后世,“老师”一词演变成了专指 学生对教师的尊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古代,“博士”也是对官学教师的称呼,与今天我们所指代 的学位名称有所不同。早在战国时期,便称国学教师为“博士”。 《史记•循吏列传》中载:“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 相。”到了汉代,称太学的教师为“博士”,也叫“学官”。宋唐时期 有了专科学校后,各专业学校就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 之分。
老师的众多称呼中,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山长”了。最初 “山长”一词得名于五代时期在衡岳隐居授课的蒋维东,也称为 “洞主”,是对书院中老师的敬称,一般都是书院的主讲人,总领 院务。因书院最初多设在山林僻静处,在书院讲学之人也多为 隐居的长老,故得名“山长”。
如果书院位于名山胜地中的有洞 之处,那么主持书院的教授者,因为此“洞”就被称为“洞主” 了。《叙南山》中便有“南唐升元中,因洞建学馆,置田以给诸 生,学者大集。以李善道为洞主,掌教授,当时谓之白鹿国庠”的记载。而“洞主”这一称呼,正是来自南唐升元中所建的白鹿 洞书院。

古代还常常把年纪已高、德高望重的学者称为“先生”。先 生是人们对教师的尊称。《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 而与人言。”《孟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后来,人们把 老师中的年长者都称为“先生”。此外,师长、师傅、夫子、教授、 教习、学官、助教、讲郎、师资等,也都是古人对老师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