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请问哪十次?

请问哪十次?

报载:在近代,日本发动了十次针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请问哪十次?烦请历史人士指教!

日本共对外发动了十四次战争,其中十次都是针对中国的。 这些战争主要有: 进犯台湾 1874年,日本政府派陆军中将西乡率兵进犯台湾,结果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了《日清两国间互换条款及互换凭章》(又称《北京专约》),向其支付了50万两白银赔款。
入侵朝鲜 1875年5月,日本政府派舰队进入朝鲜釜山,后又逼近汉城,在附近的江华岛登陆,迫使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打开了全面侵占朝鲜的通道。 甲午战争1894年,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做为臣属国,朝鲜政府请清政府出兵弹压。
日本伺机而动,借口保护侨民,也向朝鲜出兵,并占领了朝鲜王宫。由此,中日形成了对抗,8月,日本正式向中国宣战。此后,在长达八个月的战争中,日军不仅占领了朝鲜全境,而且渡鸭绿江侵入中国,接连攻占了辽东、威海,并使清北洋海军全军覆没。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取辽东半岛(后被迫归还)、台湾和澎湖列岛,索取赔款2。
3亿两白银,并在中国获得一系列特权。 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 6月,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八国组织了侵华联军,借口保护侨民不受义和团伤害,从天津登陆进攻北京。日军出兵一万三千人,率先炸开了朝阳门和东直门,进而占领了紫禁城,大肆掠杀。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同意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日本从中又获得了一大笔赃款和特权。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中国东北成了这场战争的角斗场,结果俄国战败。
1905年 9月,日俄两国签订《朴次茅斯和约》,规定俄国其所攫取的把中国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以及长春至旅顺间的铁路权利转让给日本,并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统治权。从此,日本加紧向中国东北实行殖民扩张,并于1910年吞并了朝鲜。 “一战”分赃 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对德国宣战,将矛头直指由德国在华租借的胶州湾及整个山东,相继攻占了青岛、济南。
遂向当时的袁世凯政府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虽终因中国人民的反抗和列强之间的矛盾而未能得逞,但日本实际形成了对山东长达七年的军事占领。 出兵西伯利亚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为了干涉苏维埃政权和掠夺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日本于1918年与美、英、法等国一起向西伯利亚出兵。
8月登陆海参崴,以后又不断增兵至七万多人。此举遭到苏俄的强烈反抗,迫使各国退却撤兵,1922年,日军撤出了西伯利亚。 入侵中国山东 1927~1928年,日本政府为了扩大在华利益,阻止国民党北伐军讨伐军阀,三次派兵入侵它所谓的租借地山东省,并制造了屠杀5000余中国军民的“济南惨案”。
由于中国军民的强烈抵抗和国际协调,这次入侵以日军1929年5月撤出而告终。 侵占中国东北 十月革命以后,苏俄宣布放弃沙俄在中国掠夺的所有权益,而日本则凭借着日俄战争后从沙俄手中取得的在中国东北的利益,变本加厉地图谋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内蒙古地区。
它先后实施了1928年谋杀东北军阀张作霖、1931年派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等事件,又相继占领了除热和以外的东北各省。1932年,日军南下进攻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同年又将满清废帝溥仪抬出,建立了“满洲国”傀儡政权。在当时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放纵下,1933年,日军又大举进犯热和、华北进逼平、津。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的卢沟桥一带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的日本侵略军,以中国军队拒绝日军进入宛平县城搜寻一名走失士兵为借口,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进攻中国守军,制造了“七七事变”。此后,日本大量增兵中国,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7月30日占领北平、天津, 8月13日进犯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11月12日上海沦陷。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随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被杀害的中国民众达30余万。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军民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终于取得了近代中日战争史上第一个道义结果上的胜利,也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死伤军民超过3000万人。 太平洋战争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后,日本觉得实现其独霸亚洲进而征服世界的机会来了,野心勃勃地与德、意法西斯结成军事同盟。
1941年12月,日本以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珍珠港事件”为发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侵占了东南亚及太平洋的大部分地区和岛屿。在反法西斯协约国和各被入侵国军民的抗击下,继德、意法西斯相继失败后,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终于把日本这个魔兽炸得走投无路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至此,前后持续了近八十余年的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涂炭邻居、妄图称霸的罪恶历史,终于阶段性地告了一个结束。 此后,疲惫不堪的日本不得不按照《雅尔塔协议》和《博茨坦公告》等战胜国的协约,将自己至于美国的监管之下,并于1950年代初制定了《和平宪法》,低头承诺今后永远不再拥有武力扩张和发动战争的权利。
纵观日本近代对外战争的历史,近乎疯狂,甚至近乎诡异。连续不断的征战,不仅给被侵犯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样也给日本人民和国力造成了致命伤害。战后的日本,满目苍痍、民不聊生、财力凋敝、国际声誉低下,这就是军国主义战争给日本留下的唯一结果。
什么霸主?什么共荣?能够抬头看看没有硝烟的天空,能够有一块填饱肚子的米糕,大概就是当时满怀疑惑和悲愤的日本国民的最大奢望! 可是,日本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呢? 通常,传统教科书上分析对外战争的起因,大抵会用转嫁国内经济危机、转移内部阶级矛盾等理由来诠释。
但是,国家遇到经济、政治上的危机和矛盾,在人类历史上实在是太多、太频繁了,非得用对外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例子,却并不多见。仅以亚洲而论,恐怕除了日本,别无二家。而且,日本民族以其并不富足的国力和人口,竟然在近代七、八十年中举兵外侵达十多次,平均不到六年就要主动对外打一仗,这在世界民族历史上也属罕见!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日本这个民族特性做一些专门分析,它为什么如此钟情战争?它从中表现出什么样的“临床症状”? 我认为,历史上长期所处的独特地缘、匮乏的资源条件、非主流的文化以及单一的种族结构,无疑形成了日本民族的特殊气质。
这种气质表现在意识形态上,说好听了,是深重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说白了就是骨子里的自卑感,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就越怕自己不如人,这其中潜藏着一种极强的报复心理,即所谓的“恨人有、笑人无”。这种情绪一旦遇到得以发泄的缝隙,就不可避免地要宣示出来,就像老北京话形容胡同里的小痞子:“见了怂人压不住火儿”,没有大器。
而近代东方所出现的环境变化,短时间内形成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勃起与周边邻居的疲软不振,客观上给了日本一个宣泄的渠道,于是压抑了许久的不忿、暴躁、虚荣、贪心,如富士山底的岩浆一般喷涌而出,肆虐无忌,一发而不可收,直直闹腾了八十年! 归结起来,这种痞子气质表现为四性: 一是强盗式的掠夺性。
不讲巧取,只用强夺,敢吆喝叫板; 二是血铁式的凶残性。不论章法,突袭歼灭,赶尽杀绝; 三是愚昧式的国民性。不辨是非,不思忏悔,天皇“拌菜”,直至自戮为忠; 四是乞丐式的奴才性。不怕跌份,谁灭了我我就认栽,被打怂了再找奶认娘,二十年之后又养成一条好汉。
——典型的土匪强盗特质! 这个东方民族,号称学习了西方文化,其实它只吸纳其所用,拿来了西方的殖民主义和工业技术,至于西方的基督博爱文化和贵族骑士精神,我们在日本民族的整体素质上、在近现代大多数的日本政客身上,有曾看到过吗?这个民族的名字自称“大和”,其实从前面列举的战争史实中就可断定:它恰恰是最不配这个名字的! 这个民族,得意了就觉得自己是匹狼,失意了就甘做一条狗;在主子脚下做狗,养得肥壮了,遇到邻居又想装狼。
有什么出息!? 这个民族,只认可强权,根本不在乎法理、人性。因此,跟它讲道理实在是一厢情愿、鸡同鸭讲。而且按照生物进化与遗传的规律来论,其掠夺性、凶残性和愚蠢的国民性的特质在短时期内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的突变。唯一可以考量的只有第四种特质:奴才性,把它制服,让它当孙子!哪怕是装孙子,也得让它装一阵! 反观历史,日本人装孙子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且看: 白江口(白村江)之战 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中日两国曾因属国之争,在今朝鲜境内的白江口展开激战。
日本齐明天皇派圣德太子(至今日元上还有他的像)率三万两千兵、战船四百余艘前来挑战,唐军则以一百二十艘精锐战船应战。两军展开激烈的海战,最终日军战船全数被歼,唐军毙敌过万,史称“白江口之战”。此后日本对中国称臣,至明代以前的几百年间绝不敢惹犯中国。
万历朝鲜之役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至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历时七年,也相当于近代的一场抗日战争了。起因还是两国对朝鲜的属辖权,当时日本有个叫丰臣秀吉的枭雄,结束了长期格局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全日本,他野心膨胀,想把势力范围扩大到朝鲜甚至中国。
他先对朝鲜发动了进攻,明朝政府也出兵应战,双方你来我往,胶着了七年,最终以明军获胜为终。《明史》称此役是:“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此后二百多年间,日本政府再也不敢向中国衅事。 至于“二战”以后,日本做为战败国,在美国的卵翼下俯首帖耳,马首是瞻,更是今人有目共睹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