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秋千”是怎样来的? 爱问知识人

“秋千”是怎样来的? 爱问知识人

“秋千”是怎样来的?

秋千在我国是经常见的传统娱乐项目。秋千又名千秋、荡秋、观音秋等。其设施简单易置,两绳下栓横板,上悬于木架,人坐或站在板上,两手分握两绳,前后往返摆 动,所以人们常称其“打秋千、”“荡秋千”、“摆秋千”等。秋千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期齐威公自北方山戎传入。
对此《古今艺术图》有明确记载:“此(打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趫(便捷)者。或云齐威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山戎是春秋时代居住在今河北东北部一些人,其居住地与齐、郑、 燕三国接壤。山戎人经常与燕国发生战争,为了加强军事训练技能,利用荡秋千的办法 训练士兵,使其身手矫健,长于攀缘跳跃。
这年冬天,山戎人又犯齐国边境,齐威公率军迎击,打败了山戎人,他在当地见到了训练士兵的秋千,觉得可以参照使用,遂把秋 千带回齐国,其后在中原迅速流传开来。关于秋千的由来还有一说,认为源自汉武帝时期的宫中游戏。据《事物纪原》:“秋千者,千秋也。
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戏。”汉武帝的祈求“千秋” 之辞,后来倒读为“秋千”。唐代高无际《汉武后庭秋千赋》也称:“秋千者,千秋也。 汉武帝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此外,还有秋千来源于南方少数民族之说,究竟哪种正确,不好妄加定论。
但是不难看出秋千在我国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如果稍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凡打秋千者多为女子,这在古代诗词、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多有生动传神的描写。如南唐冯延已《鹊踏枝》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人秋 千去。”;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 戏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宋代诗僧惠洪《秋千》诗: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明代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 引用唐伯虎的《秋千诗》诗:“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等等。可以说描写 女子打秋千的场面,在古代文艺作品中俯拾即是,而且现在的影视剧里只要有秋千翻飞,上面十有八九也是女子。
秋千原为训练军队用的工具,为何成为女子们的专用 品呢?这主要是女性生长的环境和自身条件所决定的:一是古代的女性能经常在秋千架上游戏者,大都是有钱、有闲人家的女子,她们自小大门不出,二门不到,严守妇道,少与人言。《礼记。内则》:“男不言内,女不言 外……女子出门,必掩其面。
”此外,《训男女章》又说:“女处闺门,少令出户……莫 纵游行,恐她恶事。”西晋哲学家傅玄的《苦女相》则有“长大避深室,藏头羞见人。”的说法。总之,这些千金小姐和贵妇人不能随意外出,不能与外界接触。但是,这些女 性家庭条件优越,她们不必为生计发愁,终日无所事事,也会要求娱乐活动,而秋千多 置于庭院或后花园这种地方,正可以适合这类女性们活动。
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中有句:“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正是这种 生活情境生动传神的描写。二是女性的身体条件所决定的。女性不适合剧烈运动或对抗性运动,特别是自古代女子缠足之后,连行走都有困难,更不要说参加体育活动了。
而秋千不需要足部过多活 动,只要站在秋千架上,双手抓牢绳子即可,来回游荡,上下翻飞,十分适合女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