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什莫叫“愤青” 爱问知识人

什莫叫“愤青” 爱问知识人

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愤怒青年”这个称呼早在1970年代的香港已经出现,当时特指一班对社会现状不满,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但近年来这两个字(四个字的原称倒不常使用)已经在中国大陆发展成为网络语言中的特有词汇,来形容大陆内部民族主义和爱国情绪高涨的年轻人,并有“粪青”、“粪粪”、“FQ”等变体戏称。
“愤青”本词是褒是贬因人而异,很多人将其作为贬义词来抨击此类人,但也有很多人以做“愤青”而自豪。此词广泛流传后,也开始用来形容大陆之外的类似人群,如很多人将日本右翼和支持台独的人也称为日本愤青或台湾愤青。 愤青年纪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接触网络居多,很大一部分为学生,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绪。
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网络时代开始后中国的一种特别的现象。愤青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态度偏激,言行走极端化。区别于美国自由主义的“性解放”时代的“嬉皮士”青年,愤青大体有以下一些特征,但必须注意的是,并不一定是全部,而且持有下面某类意见的人也不一定是愤青。
例如愤青几乎全带有反日情绪,而带有反日情绪的中国民众却有很多并非愤青。 有很强的政治抱负,但普遍没有实现的机会。大部分虽对民主持肯定态度,但一些人拒绝西方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反对西方宪政体系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潮。愤青内部对民主的定义也有很大分歧,对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现象也意见不一。
大多数人赞成和拥护共产党的执政,而其中很多人主张共产党实行更加开放民主的政体改革,提高基本民权如结社自由、舆论自由的程度;有少数人对共产党的长期一党专政表示厌恶。在对待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真正坚定信仰共产主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是拥护现行的“初级阶段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并认为可以发展的更好。
他们非常关心社会,对于社会中的不公正与政府司法官员腐败现象通常深恶痛绝,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极强信心。 他们一方面渴望国外的高端的技术,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当中国利益和其他发达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和中国有过战争的发达国家,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用“以牙还牙”的态度解决。
但有少数愤青的素质并不高,1999年5月发生在中国的“反美游行”和2005年4月发生在中国的“反日游行”就出现了多起群体打砸抢现象,造成了恶劣的国际影响。部分愤青喜好在网络上发表宣扬民族极端主义的文章,散布谣言挑起对外民族仇恨,不计后果地企图达到战争的目的。
由于其言语一贯庸俗刺耳,因此这部分愤青一般被称为“粪青”。 愤青大多对科学持正面态度,对国家的科学研究和发展表示积极支持。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大部分人并不热心恢复50多年来不受官方重视的儒家及其他流派思想、宗教信仰、繁体中文等。
对祭祀、神鬼传说等民俗也有负面看法,认为是封建迷信。一般的,愤青对宗教持有负面看法。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多数人尊重孔子的地位,但也有很多人对儒家是持全盘否定态度的。在对待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方面,极少数愤青持有赞许态度。部分愤青赞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认为当时硬朗的中国形象在国际上更有发言力。
同时也有部分愤青全盘否认毛泽东时代的一切。 大部分人非常怀念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如汉、唐、宋、元、清等,一小部分人希望中国再次强大后能够收复原来的领地,特别是元朝时期的领地范围。然而大部分人也明白,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想法。 由于大陆政治言论的控制,愤青的矛头大多数情况下指向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对与台湾、日本和美国相关等话题有很高的热情。
日本是愤青主要的攻击对象,他们主张以强硬路线应对,认为其没有为二战中对中国甚至东亚东南亚造成的损失做到应有的道歉与赔偿,以及从战后日本政府对二战的反省态度、近年来日本官员参拜供奉二战中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占领归属有争议的钓鱼岛等一系列事件中得出结论,相信日本仍然在寻求军国主义扩张的道路。
愤青中的温和人士认为应该用中国大陆日益增强的政治与经济实力遏制日本,将日本划进中国的势力范围内,但有激进人士更期望用武力解决问题,比如“中日必有一战”等武力主张。极端者甚至在网络上声称要强奸日本妇女、消灭日本民族与国土。相信“中日友好”理念的人一般不能在这个方面称作愤青。
美国是愤青另一主要的攻击对象,但情况有点特别,因为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看法是,强大的美国是竞争对手,但对于是否需要向美国学习,不同愤青的看法是两极化,其中温和人士认为中国大陆需要在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向美国学习,而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激进派人士则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向美国学习。
温和人士认为中美会在和平发展中形成制衡的局面,分别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激进派人士仍然认为中美之间会引发战争(很有可能导火索是台湾问题),极端者甚至希望将来使用极端方法打败美国(如超限战)。 愤青对美国的态度不一,部份人非常厌恶美国的“世界警察”角色,坚决反对轰炸科索沃、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等,认为美国才是世界恐怖之源。
更多人认为美国的民主和自由是虚伪的。愤青们对美国人和文化也有批评,而且反感程度与对日本的不相上下。 在台湾问题上,他们认为“一个中国”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拥有台澎金马主权的中华民国或是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换言之对他们来说,中华民国这个政治实体是不存在的),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挡台湾独立的趋势。
温和派认为应该和平统一,武力是最后手段;而少数激进派更加重视武力,主张“武力统一”。 少数激进的愤青对台湾民众的评价也是负面的,包括文化、经济、和日本的关系等皆加以批评。事实上愤青对于台湾民生的?沤夂苌伲蟛糠中畔⒗醋杂谥泄驳男览涤谥泄驳牧⒊ I踔烈恍┓咔啻油绾兔教逯谢竦昧颂ㄍ逭媸档男畔ⅲ膊⒉桓谋浔旧淼牧⒊ R虼耍С痔ㄍ宥懒⒃硕娜巳衔泄舐降姆咔嗤瞧ざ蕴ㄍ宄渎蠼獾摹?台湾一般民众对中国大陆愤青也不存在好感,在网络上发生笔战等冲突情况时有所闻。
但台湾日常生活并未有“愤青”一词。部分激进偏右亲日人士会以贬低性的词汇称呼,尽管他们也被部分大陆人士称为台湾愤青。 韩国是愤青近期另一攻击对象,但这类愤青为数不多,而且情况有点特别,因为这些愤青攻击韩国与政治问题无关,而是跟‘韩流’——即韩国的电视剧和音乐等流行文化产物大举进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有关。
对于是否需要在发展流行文化方面向韩国学习,不同愤青的看法是两极化,其中温和人士认为中国大陆需要在电视剧和音乐制作手法以及艺人管理等方面向韩国学习,又或者相互合作,而且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激进派人士则认为中国根本不需要向韩国学习,极端者甚至希望中国政府采用极端方法限制韩国及其他外国的文化产物(电视节目和音乐)进入中国,更认为各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可能就是将来引发军事战争的导火线。
他们通常以鲁迅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作为楷模,甚至有人认为鲁迅就是中国最早的愤青。很多人认为鲁迅如果活在今日,也会对政府进行鞭挞,但其中一些人对今日批评政府的人却并不宽容。事实上鲁迅的思想与中国大陆的愤青差异很大:鲁迅的思维理性实在,也根本与民族主义无关。
愤青对美、日、台三地的负面态度不仅针对其政府与军队,在很多情况下也针对三地的经济、人种与文化。很多人对日、美、台三地的民族有文化、种族歧视的情绪(有时亦对韩国产生这种歧视),在经济方面呼吁全面“抵制日货”(有时包括美货、台货)等。 在对待国内同胞的态度上,他们对身边的人宣传不要购买外国货,主要针对的是日本货,少数情况包括美国货。
对哈日族、有时也对哈韩族十分厌恶,激进人士用“汉奸”、“特务”等词汇描绘喜爱西方事物、赞同美国日本做法的中国人。值得注意的是,抵制日货的人有很多也并非愤青,而是确乎对日本的右翼势力表示不满。 愤青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产物,其起源和1989事件后中国政府强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认为包括民族主义)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中日两国媒体不负责任的相互“妖魔化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愤青最初只是在网络的BBS上表达着各种不满意见的少数人群,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和不确定化,决定了最初的愤青仅是一些发表激进文字的用户。而随着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人群的扩大,这一部分具有极端思维的人更容易吸引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而其队伍逐渐壮大,思想日益复杂,并且有网络虚拟个体与现实实在个体关联的扩大化趋势。
现在的愤青,已经不局限于网络之中,更多的人走向街头,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 愤青产生的社会根源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讯手段的进步和因特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中国有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去,这就为愤青这一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相应的物质基础。
此外,对于中国当代的年轻人来说,其上一代或者上两代人的经历对这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譬如,对于抗日战争,中美关系,文革,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等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同时,由于这一代人的思想较之在中国困苦岁月中成长的一代来说,更加的独立和反叛,他们并不完全相信由媒体,官方,以及从教育系统获得的观点,比如说对日关系,中国的教科书中往往提倡中日时代友好,并且有意的也淡化了某些关于历史问题的分歧,但是这一代人,往往愿意以更多的视角和更广泛的材料中获得对这以关系的看法,比如说来自周围长辈的经历,或者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历史材料,从而形成了对中日关系自己的观点,而非日本政府或者日本媒体所说的中国的反日教育,这也构成了愤青产生的内在原因。
总的说来,中国愤青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以中国式的民族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日本和美国等地的各方面活动,以及当代通讯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