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对联末字的平仄有的对联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一二声,怎么分上 爱问知识人

对联末字的平仄有的对联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一二声,怎么分上 爱问知识人

有的对联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一二声,怎么分上联和下联啊?比如有副对联:地增鸿连满门财,天赐吉祥全家福。又比如有副对联:天和人和全家和,福多财多喜庆多。怎么分上联和下联啊?

地增鸿连满门财,天赐吉祥全家福根据普通话上下联均以第二声阳平收尾,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平仄。在没有横额而且上联气势弱于下联才使用上仄下平。如: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有横额的可以上平下仄,如:门迎东南西北财户纳春夏秋冬福根据横额(横批):迎春接福可知门迎东南西北财是上联户纳春夏秋冬福是下联注:财字平水韵归十灰,平声。
福字仄声,归一屋 怎样分上联和下联1。根据气势“天赐吉祥全家福,”为上联,“地增鸿连满门财”。为下联2。根据平仄:天赐吉祥全家福{上联}地增鸿连满门财{下联}3。如果有特点横额,上下联位置可以互易。对联二天和人和全家和,福多财多喜庆多它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上联写景,下联抒情天和人和全家和【上联】福多财多喜庆多{下联}另,根据横额{横批}:和气生财可知天和人和全家和【上】福多财多喜庆多【下】++++++++++++++++++++++++++++++++++++++++++++++++++++++++附对联贴法有一段时期是按照末字的平仄(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后来这个规律被颠覆了,否则你也不会是看每联的最后一个字读音貌似。
。。 横额在前的是上联,横额在后的是下联,各地风俗不同,很难有统一的见解 如果按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下联 按从右到左,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 是看每联的最后一个字读音貌似。。。 就要 看布局,如: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阁诗》 看横额,如:门迎东南西北财 户纳春夏秋冬福 如果根据平水韵,还能区分上下对联平仄,根据中华新韵就不行,但是根据横批就可以区分上下对联顺序 根据横额:迎春接福 可知:门迎东南西北财是上联 户纳春夏秋冬福是下联 注:财字平水韵归十灰,平声。
福字仄声,归一屋 至于对联: 春风春雨春色(入作上,今多作去); 新年新岁新景 上下对联均以去声收尾,在没有横额的情况下,看对联的气势 根据平水韵 此木为柴山山出{平水韵出是仄声} 因火成烟夕夕多{平水韵多是平声} 还有的根据作者的安排,如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郭沫若集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阁诗》 _________ / ======= \ / 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 | - | | | | | |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 \ / / ::::::::::::: \ =D-' (_________________) 出处: ==========================================================另:引联 律 通 则 (试行) 中 国 楹 联 学 会 供参考        【概念】   一、旧声、今声和平仄:   (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称为“旧声”或“古四声”,其中“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去、入”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称为“今声”或“新四声”。
  二、节奏和节奏点,意节和音节:   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称为节奏,分为“语意节奏”和“语音节奏”,简称“意节”和“音节”。意节是按词语实际意义划分的节奏,音节是朗读时按停顿需要划分的节奏。节奏的末字称为“节奏点”,“意节”和“音节”末字分别称为“意节点”和“音节点”。
按字数,有一字节奏,两字节奏,也有三字以上的节奏,其中两字节奏居多。   三、律句、非律句和拗句:   由规范的两字音节组成的句子称为“律句”(其中单言句末字为单字音节),反之称为“非律句”。   由律句组成的单句或复句联称为“律句联”,由非律句组成或含有非律句的单句、复句联称为“非律句联”。
  平仄不依常格的五言、七言律句称为“拗句”。从对联声律角度,有两种拗句需特别留意,详见【举例】部分。   四、联脚和句脚:   上下联末字称为“联脚”,复句联各分句末字称为“句脚”。      【总则】   总原则: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一、上下联节奏应保持一致。   二、平仄的应用遵循旧声、今声“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   三、联脚遵循“上仄下平”的原则。   四、节奏点平仄句内应交替(简称“交替律”),非节奏点不拘平仄;律句按音节点交替平仄,非律句按意节点交替平仄。
  五、节奏点平仄上下联应相反(简称“相反律”)。   六、复句联分句句脚声律要求:   1、上下联句脚遵循平仄相反律。   2、单联内句脚平仄遵循“三原则”:   摒除单调:避免所有分句句脚同声;   疏散同声:句脚同声相连之次数,应保持在三、四句以内为宜;   平衡平仄:平仄两种句脚之数目,总体上不可相差悬殊。
     【细则】   一、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一】部分)   1、律句的交替律和相反律统称为“135不论、246分明原则”;五言、七言忌三平尾,不忌孤平;   2、三言句、三字词在对联中通常看作非律句;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来分析声律。
  3、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有意节、音节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均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4、律诗拗句有满足和不满足“246分明原则”两种情况,不满足的情况作为特例,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5、复句联中的律句声律依上述规则。
  6、符合律句格式的巧趣联声律可从宽(参见【举例一】特例部分)。   二、非律句声律细则(参见【举例二】部分)   1、根据具体情况,意节可大可小。   2、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   3、三字句和三字以上固定词组通常看作一个意节;全平的三字句(或三字词)不宜连用。
  4、四至七言根据情况可以划分为各种字数的意节组合。   5、八言以上通常拆分为三至七言的组合,或者划分为各种字数意节组合。   6、自由体(散文格、戏文格、民歌格、口语格等)和巧趣联(复字格、回文格、音韵格等)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7、除固定词组和极其特殊的场合允许三平尾外,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复句联声律细则   1、句脚平仄交替以马蹄韵的“两两交替”为理想模式。   2、巧趣联句脚平仄可不遵“三原则”,但应尽量遵循相反律。   3、同时含有律句、非律句的,分别遵循各自的声律。
  四、关于特例   几乎任何规则都会有特例,对联也有很多“出律”、“出格”的类型和例子,本规则未能也没必要详列;多数特例要么和特定的场合有关,要么和特定的作者或读者有关,再不就是因为特定的需要,并不因为本规则中的确定性表述而失去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举例一】律句联举例(所举例子今古音未作标注)   ●1、规范的两字音节,音节点交替平仄,上下联相反,非音节点不拘平仄:   四言:   心标/日月   义贯/乾坤(2、4位交替,上下相反)   五言:   窗意/包涵/画   天容/酝酿/春(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2、4位交替,上下相反)   六言:   隔岸/数间/斗室   临河/一叶/扁舟(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七言: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窗通/碧水/苍山/外   人在/光风/霁月/间(2、4、6位交替,上下相反)   复句联(句式繁多,仅举两例):   紫禁/迎春,瑞拂/千条/御柳;   丹楼/映日,祥开/万树/宫花。
(四六句式)   旭日/鉴忠/诚,维权/果硕/三一/五;   春风/播善/美,普法/花馨/百万/千。(五七句式)   律句格式巧趣联也有不少合律的: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叠字格)   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跑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音韵格)   ●2、五言、七言律句的“三字尾”意节、音节不一致,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音节),海内/存/知己(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读书/人去/留萧/寺(音节),读书/人去/留/萧寺(意节),按音节点交替平仄:   读书/人去/留萧/寺   招隐/山空/忆戴/公   ●3、有两种特殊的律诗拗句打破“246分明”原则,但因历代律诗、对联均有应用(特别是第一种),本规则作为特例介绍,不提倡初学者刻意模仿:   (1)   上联:平平仄平仄——新年纳余庆   下联:○仄仄平平——嘉节号长春(上联2、4不交替,上下4位同平)   (2)   上联:仄仄平仄仄(或“仄仄仄仄仄”全仄)   下联:平平平仄平(也有别的格式)   例1: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上联2、4无交替,上下4位同仄)   例2:   酒胆海样大   诗才天比高(臧克家先生题李白纪念馆)   ●4、律句联特例(其中部分为巧趣联)   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有名的岳麓书院联。
联脚上平下仄)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流传甚广的无情对,也有说“黄梅天”是当地一道菜名。三平尾)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赠江苏南京、江苏无锡五校乡村教师。上联无交替,联脚上平下仄)   花开/三章/清平/调(六连平)   叶落/一曲/长恨/歌(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题杨妃墓)   小麦/已熟,父子/及早/当归   大财/未进,阿娇/权歇/半夏(联脚上平下仄,有的节奏点未作交替)   一物/不知,以为/深耻   遭人/而问,少有/宁日(清代著名学者阉若嘘自题。
联脚同仄)   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   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江苏苏州灵岩山继庐亭,联脚同仄)   以下两例遵循相反律,但违背交替律,是“半合律”的巧趣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顶针格)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姝姝      【举例二】非律句联举例(巧趣联和自由体种类未能尽列)   ●1、四至七言非律句例子(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可不拘平仄):   待/东边月   傲/南面王   长/中华/志气   览/世纪/春光   除旧岁/破旧俗   迎新年/树新风   承/上下/求索志   绘/春秋/振兴图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2、三字词句通常看作一个意节,有时意节可以不用分得太细,特别是固定词组,一般看作一个意节: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   兴农业,减农税,富农村,乐农家,农民/皆大欢喜   办学城,增学科,强学府,鸣学界,学者/层出不穷   大企业/促/大繁荣,大品牌/闯/大市场,有容/乃大;   新农村/谋/新发展,新时代/建/新家园,无处/不新。
  ●3、自由体和非律句巧趣联(尽量遵循交替律和相反律):   恭亲王去/德亲王来/见新鬼/应思故鬼   夏同?兴/翁同?败/愿贵人/莫学常人(复字格)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愿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嵌字格)   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居/孔子上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强(复字借义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西湖/游乐船/乐游/湖西(回文格。
归入律句联也可)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口语格)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百业诚信/无双埠,工商共荣,振邦/万代千秋(有名的南浩街征联。
后四字细分为“五湖/四海”也可。可称为“散文格”,但归入律句联也可)   ●4、非律句联特例   两行/北雁,避风雪/以南来;   千古/西乌,冲夜月/而东去。(陈铧与朱熹对饮,忽见山雁南飞.陈乃为此联,朱极赏之。联脚上平下仄)   搬嘴弄舌/说风道雨/哪个女子/似我那/泼水夫人   张口闭眼/喷云吐雾/谁家男人/像你这/烧火先生(口语格。
联脚同平)   小康/有望,老百姓/全凭/三个代表   大地/回春,新千年/更看/九州风云(固定词组三平尾)    ---------------------------------------------- 雄心锤炼千秋句; 胜地留存万代歌! ——中华国粹网 ——————————————————————————————————————还有根据横额,决定上下对联只是一个方法。
如:生意兴隆通四海 ☆☆ 财源茂盛达三江 根据横额:生财有道。可知生意兴隆是上联,财源茂盛是下联 ▲◎◇〓 对联一 生意兴隆 财源茂盛 对联二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对联一 \△ 对联二 生★☆财№☆生★★★○财 意★☆源№☆意★★★○源 兴★☆茂№☆兴★★★○茂 隆★☆盛№▲隆★★★○盛 ☆№☆№№☆通★★★○达 №№☆№№☆四★★★○三 △△☆△△★海★★★○江 ----------------------------------------------- 对联一上平下仄,对联二,上仄下平 兴隆是平声,茂盛是仄声, 四海是仄声 三江平声。
出处 =======================================================还有  对联必须讲平仄,这已为很多人所强调。对联的平仄规律有常规正格,也有多种多样的灵活变化,这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本文即打算通过一些名作佳联将对联的平仄规律正变等情况作些解说和探索。   一、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郑燮   联中平仄两字一换,上句仄收,下句平收,上下联各对应格之间无一处不是平仄相反的,这是平仄非常严格的常规标准字式之一例。
实际上这也是一联平仄非常正规的七言律诗中的一种句式。当然,对联不一定都用律诗的句式,一般只要每句中的平仄有变化,两句间对应字平仄相反即可。   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  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    ——杭州岳坟   这一联的平仄仍算常规正格,不过有些地方不太严格。
首先上句仄收、下句平收,即属正格。再说一三五不论:所谓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论,在长联中并不是从头到尾连续数的,而是先要断句分节,在每一小句中,末一字要严,双数字也要严,其余的数字可以从宽(还有别的情况,见后文)。如本联上下句中的第一节为四字句,“平”与“气”、“下”与“坤”,平仄相对,第二节为五字句,其中的“钱”与“岳”、“官”与“下”、“爱”与“河”,平仄都相对,第三节五字句中,“死”与“星”、“官”与“上”,平仄也相对,只有第三小句中的第四字“惜”与“日”按古音都是仄声,不相对,是出格了(按今天普通话读音平仄仍相对)。
其余各小句中的一三字有相对有不对,可以不论。  素壁写归来,画舫行斋,细雨斜风时候;  瑶琴才听彻,钧天广乐,高山流水知音。    ——苏州怡园石听琴室顾彬集辛弃疾词联  本联除第一小句中的第四字外,其余全都平仄相对,结尾也是上句仄下句平,通联只有一处出格,整体平仄相当严格了。
  上两例中有两处五字句的第四字平仄不对,这实际上反映出一种实质性的规律:所谓二四六分明,是因为一般句子多为二二节奏,每两字构成一个小的音步,单数字后没有停顿,给人的音感不明显,双数字多处于音步尾字处,读后有或长或短的延长或停顿,给人的音感较强,所以双数字的平仄要求要严一些。
但一般五字句多为二三节奏,其第四字并不处于音步的末尾上,而是在音步的中间,没有延长或停顿,在音感上不处于重要地位,所以平仄要求可以放宽些。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红岩》  本联后半为四字句,平仄对应严格,前半为五字句,但不是二本节奏,而为一二二节奏,不过第四字(“男”与“雄”)仍不处于音步尾字,所以也没有平仄相对。
第一字单独构成一个音步,本应要求稍严,但位为领字,读音较轻,也不如联末一字和联中小句末字影响大,所以也可容许一定的灵活性。  腾两邑之欢,千秋稻熟;  据一山之胜,四照花开。    ——苏州慧山云起楼  本例节奏基本同上例(前五字可视为一四节奏)。
平仄不对处只有前半五言句中的第二、四字,都不在小音步的尾字上,本可不论。第四字上下联同用“之”字,这也是允许的。但应注意:上下联同位处,只有“之”字等极少数全虚字可以重用,而且只能用在句中快读轻读处,不能在句末重用,再有“一”和“两”两古音同为仄声,虽处第二字的位置,但因不在音步尾字上,所以本来是可以不论的。
如按现在普通话读音,“一”字为平声,更没有问题。笔者认为:写旧体诗词用古音韵有一定的道理(也不一定非用古音韵不可),因为旧体诗词本来不太通俗,读者多非一般大众;而对联则不然,对联是雅俗共赏的形式,在当今的广大群众中应用极广,还是以使用现在普通话的音韵为宜。
还有,如考虑到连读变调问题,则“两邑”为上去,“一山”为去平,此处有上去连用,有去平对,也有上去对,调式一降一升,十分活泼响亮,效果很好。笔者很爱上去或去上相对(见后文),且主张联中如有连读变调的字,就应按变调之后的平仄对待。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琼楼玉宇,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西湖平湖秋月彭玉麟联  此联乃为常格:上联仄收,下联平收,其他平仄对偶也掌握得较严。前两个七字句为三四节奏,末小句为四字句,共三个四字逗又都可再分为二二两小逗,其中的双数字上下联间平仄全是相对的,单数字平仄有对有不对。问题是前两处三字逗的平仄,“凭”与“把”、“最”与“莫”,有对有不对,因都在第一字的位置上,可以不论。
第二字处“栏”与“酒”,“好”与“孤”平仄都相对,第三字处“看”与“对”,“是”与“负”平仄都不对,这好象是执行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而不是音步尾字从严的原则。实际上是另有道理:这四个三字逗类似曲中的领字,读音较轻,而其中的重音又在第二字不在第三字,所以第二字从严第三字放宽了。
(“看”字按古音本也可读平声,但在此处前后几个字接连都是平声,所以把“看”字读成仄声更好些。)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扬州平山堂伊秉绶集句  此联平仄不对处甚多,且上联连用许多平声字,读来确实拗口。
但一因是集句联,平仄不能随意更动,又因内容工切,也就不以形式害内容,选定为这几句了。虽然如此,但形式的主要处关键处还要合格才行。本联的平仄关键处一为联尾音步,“尤美”对“际天”,一为联中大逗处的“长江”对“素月”,平仄都是相对的。另外,另两处逗尾字虽为平声对平声,但都是阴平与阳平相对,字调还不算全同,再加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下联全句音调也还活泼有变化,所以读起来也就是对联的味道了。
当然如内容与形式都完美就更好,平仄等形式上出格太多了总是不足为法的。  二、上联平收下联仄收  这种格式的对联在名人名作中也屡有所见。有些两人问答对,第一人出句平收,第二人对句仄收,这不一定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因为有的可以认为是第一人出的是下联,所以平收,第二人对的是上联,所以仄收。
但也确实有些第一人出的是上联平收,第二人对下联仄收,其上下联次序决不能调换,只能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联。如下联: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周渔璜对众考生联  对联为什么一般都要上联仄收下联平收?  看来这和人们的听觉心理有关。
正像音乐方面音阶中有主音、属音、导音等区别一样,主音给人最稳定的感觉,属音也较稳定,导音等则很不稳定,乐句的问句即上句多以不稳定音作结,答句即下句多以较稳定音作结,而乐曲终了大都结束在主音上,以给人稳定结束的感觉。汉语的字调,虽然在不同方言中同调类的绝对音值不同.但同一调类给人的稳定与否等感觉大约在各地还是差不多的。
以平声字作结可给人以稳定的结束感,所以对联上句不用平收而下句多用平收。但乐曲有时不结束在主音上,以造成特殊效果;同时对联下句也可不用平声字作结,也可造成特殊效果。  再如:  门开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解缙  江山如此多娇;  风景这边独好。
    ——郭沫若集句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阁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入作去)。    ——摘王勃《滕王阁序》  江空欲听水仙操;  壁立直上蓬莱阁(入作上)。
    ——绍兴东湖饮心亭  这些对联下句都不以平声字收结,也都有一种特殊的很好的效果。  三、去上对或上去对  既然对联下句可用上声或去声作结(上节例子只最后二联的“色”“阁”二字原为入声),而下句收音又比上句的影响大,所以上句的收音就不一定非用平声字对下句的上去声字不可,上下联收尾字只要声调不同即可,这样就可有尾字的去上对或上去对。
下面也略举几例:  六月六日(入作去);  秋风秋雨。    ——杭州秋瑾祠  春风春雨春色(入作上,今多作去);  新年新岁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