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查询

当镜头缓缓推开荔浦山水的那一刻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喟然的叹息就从未停止下来。他笔下的《荔浦春秋》独特而唯一,淳朴和踏实穿越了岁月的长廊,仿佛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娓娓道来当年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的过往终究需要有人来一一见证。深嘘一口气,幸甚至哉!

注:本文图片源自于吕建伟作品《荔浦春秋》

该喝醉的时候一定不能少喝,该唱歌的时候一定不要干坐……也许无趣的不是这个世界,是我们没有坚持按照那些有趣的活法而已!人生一场,别人追逐城堡,他只要花棚石凳,小坐微醺,自得其乐!他从不迎合别人,是一个在影像世界里会有春暖花开、候鸟归来、山川河谷、清风徐来的人!这,便是我眼中的作者--吕建伟。

吕建伟在2013年、2014年连续出版的“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 系列丛书:《榕津印象》《古韵灵田》《灌阳六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桂林历史文化名村镇“树碑立传”,在历史文献与影像档案方面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永久性、学术性和形象性,为保护和传承桂林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并因此而荣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府奖——“铜鼓奖”。

吕建伟的这部《荔浦春秋》,继续沿用已出系列丛书的体例与风格,他利用三年多的节假日,充分运用其扎实的文史、摄影和新闻功底,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查阅众多的文史资料,深入村屯采访拍摄,最后再进行独立思考和多方考证,精心编辑成集。书中的图片精美、珍贵,具有较高的纪实和艺术价值;文字简洁、生动,所涉及到的部分史实,就是现今的荔浦人也十有八九不知晓,因此,该书是荔浦乃至桂林难得的乡土历史读本和有份量、上档次的图文文献专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收藏性和外宣推介性。

桂林著名作家庞铁坚在为《荔浦春秋》作序时,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对吕建伟及《荔浦春秋》作了恰如其分的概述:“以这部新出版的《荔浦春秋》来说,建伟用了两万多字来叙述荔浦,包括它的历史、风光、民情、特产等等。即使对于大多数桂林人来说,对荔浦的了解也非常有限。这个与桂林的前身始安县同年同月同日生、在西汉元鼎朝由同一批文件确定行政级别的南部县份,一般人只知它是广西的经济强县,只知荔浦芋很有名。

随着桂林旅游影响力的提升,人们也知道这个县还有很多美丽的风光,有值得看、值得拍、值得玩的景区。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这个县份的什么呢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建伟新出版的这本《荔浦春秋》,用广泛的摄影视角和简洁的文字表达,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可说是全方位的、具有历史纵深感的荔浦县。……建伟用认真态度勾沉出来的材料,再加上鲜活的文字、瑰丽的画面,实在是有助于读者去认识一个立体的真实的荔浦。”

荔浦春秋(上篇)

引子

荔浦为桂林市辖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民族杂居、岩溶地貌的山间丘陵平原县。荔浦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直到元朝,近一千五百年间,虽说朝代更替,战乱难免,尚属正常。

但到了明朝的二百七十六年间,这里却异象纷呈、战乱不断,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不堪压榨的百姓先后举行了二十多次起义,其中以压榨最为深重的壮、瑶群众起义为主。甚至到了崇祯十七年的十二月,尽管崇祯皇帝已于当年八月被李自成攻破京城后在煤山上吊自杀了,驻桂总兵杨国威等还带兵至荔浦镇压。战争持续时间和规模,超过了明朝时期占据古田(今永福县百寿一带)八十余年、最终被朝廷用兵十四万平息的韦银豹起义。明朝对荔浦还多次用重兵镇压,其中用兵上万的一次、用兵2 .6万的一次、用兵6万的三次;成化元年(1465年),更是一次用兵达16万之多。到了正德十四年(1519年)“全县四乡十八里(行政单位,类似现代的行政村)仅余两里半”,人口死亡、流失超过百分之八十,大量田地荒芜,只得从柳州等地招募壮民来耕种。至万历元年(1573年),全县竟然出现无人耕种的“遗田4万亩”,最后官府不得不将“遗田”分与各土司兵屯种。这在桂林乃至整个广西,都是非常特别的。

据可考的有关史料记载,自元代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只有在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这166年间是荔浦县最平稳、安定、繁荣的时期,这也为荔浦嗣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改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清康熙二十年后,荔浦县境内安定,百姓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加上康熙、乾隆年间,清政府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县内农业得到恢复,社会得到了较大发展。例如:明嘉靖十年(1531年)荔浦县内有田、地、塘共计45703.7亩,到了清嘉庆初年,仅水田就发展到46637. 5亩;明嘉靖元年(1522年),荔浦全县由于百年战乱,人口仅存300户,4429人,到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已有人口93472人。从乾隆年间开始,荔浦已有余粮运销广东;到了嘉庆初年,县内仓廪存粮已上万担,并另备接济广东的稻谷3500担。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荔浦在康熙、乾隆年间,由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的繁荣,这一时期,湘、赣、粤、闽等省到荔浦经商、谋生者激增。湘人以纺织、打铁、木工、建筑为主;赣、粤、闽等省人则主营商业。一个时期内荔浦的商业渠道畅通,水路交通繁忙,多种信息汇聚,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县内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湘、赣、粤、闽等省人士,均先后在县城修建了会馆,很多外来经商、谋生者在此结婚生子,这对荔浦人口的迅速增加、结构改良和开放包容、灵活经营思维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建成桂林至荔浦公路起,到新中国成立后相继修建的321、323国道在此交汇,荔浦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再则,荔浦县10镇3乡中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环绕县城(荔城镇)周边17公里范围内的9个镇,人口密度高,信息交流和商品流通均十分方便。数百年商品流通的历史沉淀和现实多种优势因素的有机结合,促成了荔浦人在商品生产、开发和流通意识上的先觉先悟。尤其是其开放包容、灵活经营的思维方式,一直影响至今。现今荔浦人善于无中生有、敢为人先的处事方式,应该是孕育于此。

清道光年间之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荔浦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时期。如罗大纲的天地会起义及太平天国的过境战争,延续八年的张高友反清起义,民国初期的新老桂系战争,日军的占领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解放战争和剿匪等。荔浦县经历了明朝两百五十年不间断的战争和清朝道光年间之后不间断的战乱,不仅导致了社会的百业凋零、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也造成了民间大量的房屋及其他传统建筑的损毁。因此,稍成体系的且又稍微完整的古村落,荔浦至今已所剩无几。

(青山依旧)

概说荔浦

荔浦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东经110°06′-110°41′、北纬24°18′-24°46′,位于北回归线北侧,离桂林市区104公里。居柳州、桂林、梧州、贺州、来宾五市之间,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东连平乐,西接金秀、鹿寨,南与蒙山、昭平交界,北与永福、阳朔毗邻。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周高中低,县西北接架桥岭山脉,东面连大瑶山余脉,驻地为荔城镇。境内主要河流荔浦河,简称荔江,发源于金秀瑶族自治县老山北麓,自西向东贯穿全境,从东昌镇思贡村梅子洲流入平乐县汇入漓江,河总长144.67公里,在境内长94.7公里。流域面积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91%。主要支流有马岭河、蒲芦河、修仁河,与其他几条小河呈扇状分布。全县东西最远距离58公里,南北宽距52.1公里。全县总面积1758. 62平方公里,为桂林市辖县中城镇化最高的县之一(2013年城镇化率便达51.5%),辖10镇3乡,人口38万余,有汉、壮、苗、瑶等15个民族。平均年日照时数为1472. 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424. 4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9. 6℃,无霜期316天。

荔浦县建制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苍梧郡;与属荆州零陵郡的始安县(今桂林 )同年建制。此后荔浦县境域曾几经迭变,三国时入吴,属始安郡(唐称桂州、宋元称静江府、静江路、明清称桂林府)。吴甘露元年(265年)于县境分置平乐、永丰、建陵三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分置隋化(今蒙山)县。唐武德四年分置崇仁县。宋代以后,与修仁、立山二县时有分合,但县名未变。荔浦自吴甘露元年起到明弘治四年(1491年)的1226年间,一直属桂林治下。明弘治四年起,到民国元年(1912年),荔浦、修仁改隶平乐府,民国二年(1913年)平乐府与桂林府合并称为漓江道,次年更名为桂林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后荔浦归平乐民团区、专区;1951年8月修仁县撤县,主要区域并入荔浦县;1958年撤平乐专区,荔浦、平乐、恭城三县改隶桂林专区、地区,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成现今建制。

荔浦建县,初时城址位于现今青山镇渡口屯的象山脚下,因江边盛长荔草,其味芬芳,为吉祥之草;荔江河、修仁河、长滩河三条河流汇聚于渡口屯,河流汇聚处曰“浦”,故取名荔浦。老城城廓呈椭圆形,汉时土筑,明时石砌,现尚存遗址。明景泰七年(1456年),因战乱频发,县治迁往西边背山、东面临水、南北低平开阔的现址兴建新城,且只设南北两门,此处不但军需粮草运送方便,地势也利于进可攻,退可守。荔城镇的得名,大概也源于此。

荔浦县自公元前111年起至今,时间长达2100多年,除在唐朝武德四年(621年)至贞观十二年(638年)短期升格为荔州(辖荔浦、建陵、隋化三县)外,县名历代一直没变,这不仅在桂林,乃至广西都极为少见。

荔浦县交通便利,国道321、323线交汇于县城中部,横贯荔浦的阳(朔)鹿(寨)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现有耕地面积37万多亩,形成了荔浦芋、马蹄、沙糖桔、食用菌、生猪五项传统特色产业和商品蔬菜、花卉、中药材、速生林、桑蚕五大新兴优势产业,“皇室贡品”——荔浦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现有3个国家4A级景区和2个3A级景区,文物古迹众多。民营企业发展活跃,已形成木衣架、食品、小五金、药业、造纸业五大支柱产业及生物提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不仅是享誉全国的南方食品城,还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木衣架出口生产基地,荣获“中国衣架之都”称号。是国家级非物遗产“文场” (广西曲种)的发源地之一,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荔浦是广西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县域之一。

(今日荔浦)

荔浦文塔

荔浦文塔简称荔浦塔,位于荔浦县荔城镇东南滨江的石矶上,坐东朝西,七层八面,砖木结构,占地88.7平方米,高35.4米。为荔浦现存文物之首,于一九八一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志书记载,现址于南宋时期始建魁星楼,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贡生张宪为祀文昌更建魁星阁,后因雷雨侵袭而坍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知县许之豫重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张习、教谕何一鸣倡修文昌塔,塔共五层,上层为魁星阁,并塑有魁星神像。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周坤增建二层,是为七层文塔。

塔尖冠以葫芦宝顶,塔檐彩绘古色壁画,上下镶嵌有色琉漓瓦,每层塔角均有彩塑狮子麒麟,正门柱衬托双龙抢珠图案,八面均有风门,门上端书有塔文,塔身以青砖叠砌,表面以青水勾缝,塔基为天然石矶,其构筑造型工艺精湛。因塔内部分楼梯、楼行、楼板已被白蚁吃空,因维修方式及经费等原因,已多年不对外开放。2016年8月,经特许笔者进入,蹑手蹑脚,逐层登顶参观,对其逐层收缩叠砌的精湛工艺,印象深刻。现一楼供有魁星神,六楼塔壁挂有荔浦宋、明、清三代的进士、举人名录匾,名录载有荔浦举子姓名、科别简况。

荔浦县隋唐科举情况现无资料可考;宋朝时期不错,全县出进士6名;元朝时期,虽然在至元三年(1266年),荔浦县就开始设立学署,并配有教谕1名、训导1名,但也未见有中进士、举人的记载。到了明朝,276年中只有前26年社会是平稳的,其后的250年是战乱不断的烽火岁月,是故整个明朝无进士,仅仅只是出了15名举人和71名贡生(被选入国子监学习的优秀或资深的秀才,结业后可由吏部派任知县、县丞、教谕等官职)(另注:原修仁县:举人10名,贡生50名)。到了清朝,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这段时间是明、清两朝中荔浦县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鼎盛时期;嗣后,又进入动荡期。清代,荔浦出文科进士6名、武进士1名、明通榜进士1名(在会试落选的试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叫“明通榜进士”,又称“副榜进士”,亦可能做官。荔浦这名“明通榜进士”叫朱斐然,就被委任为浙江东阳县知县,且政绩卓著),举人36名、武举24名、贡生235名。(另注:原修仁县:举人4名、武举15名、贡生107名)。

值得一提的是荔浦县科举史上唯一的一位翰林:李佩蘅 (1792-1851年),字榕舲、号子杜,大塘镇大漠村人,诗书俱佳,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拔贡(清制,雍正前为六年选一次,乾隆后改为十二年选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秀才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二十三年中解元(乡试第一名)、二十五年中进士(3甲77名,与桂林史上唯一的三元及第陈继昌同科、同入翰林院),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任湖南安乡县知县。一年后因处理公务不当被罢官。邀游湖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后留湖南,主讲湘阴书院,次年回广西平乐府,主讲道乡书院, 后至广东潮州,主讲韩山书院九年,晚年回乡,主讲修仁敬修书院。年六十病故,著有《剬雅堂文集》四卷,《钓鳌诗集》二卷。

(图片说明:精湛的叠砌工艺 安置在塔内一层的魁星神神龛 悬挂在文塔六楼塔壁的历代进士、举人名录 每层塔角的神兽雕塑 塔内菱形叠砌的风门)

(荔浦文塔)

荔浦文场

荔浦县自明朝后半期至清代,虽说隶属于平乐府,但与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均属于西南官话的桂柳方言区,其民间文艺无不深受近在咫尺、五百余年【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设置广西行中书省,是为广西建省之始】来广西首府桂林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如桂剧、彩调、曲艺(说书、文场、渔鼓、快板、零零落等),几乎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恐怕只是桂林话说得地不地道了。

桂剧成形于清嘉庆年间,光绪年间已正式传入荔浦;彩调和曲艺的各种子项也于清末民初传入荔浦。据有关资料载,荔浦流行的戏剧有桂剧、彩调剧两种。桂剧多为专业团队演出,因唱词、唱腔复杂,行头、道具繁多,需要一个庞大的班子方能完成一出桂剧的排演,且要有造价不菲的“戏台”方可演出,故成本高、要求高,一般多为“有产阶层”观赏;而彩调则小巧灵活,几乎无场地限制,七八个人便可弄出一场折子戏,成本低廉、要求简约,非常适合广大的平民百姓,被誉为“南方的二人转”; 是故清朝后期发源于永福县罗锦乡村的这种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剧种,也广泛流传于荔浦城乡。据1986年的统计,荔浦全县当年的业余彩调队竟然达150支之多。而曲艺就更为简单了,少到一人都可以进行表演。

在此,只侧重介绍一下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被广西曲艺家协会授予“广西文场之乡”荣誉称号的荔浦文场,且这个文场在2013年12月还为荔浦赢来了广西第一个“中国曲艺之乡”的美名。

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查询

(本图由桂林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周家斌先生友情提供)

迎薰门

迎薰门位于荔浦县荔城镇城东街墙巷11号,南北向,城门楼以大型料石拱砌而成。城门高4.8米,宽3.2米;城墙高6米,厚3米,整个城门宽12米,是明代荔浦县城的南大门。

明景泰七年(1456年),知县伍绘择地迁今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总督御史朱命官督砌砖石城,上覆以串楼,周围二百四十八丈八尺,设两门:南曰迎薰,北称承恩。自建迁后盖造城楼、角楼、串楼共八间。因屡遭兵灾火焚,又经历代官员修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王传珍重修南北二城楼,勒石造记,含城墙高一丈八尺,厚九尺二寸,周一里三分,女墙高三尺三寸,厚一尺二寸,垛口四百一十七个,城池深九尺。民国二十六年(1937),承恩门被拆除;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城门串楼被日军烧毁。解放后,被拆修后划为民宅,1990年收归文物部门。今仅存迎薰门及城墙120米。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说明:城内残存的卵石花街、 残存的明城墙)

(迎薰门)

福建会馆

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荔浦市修仁镇天气预报查询

福建会馆位于荔浦县荔城镇通塔巷荔浦塔前50米处,坐北朝南,共分前中后三殿,宽23米,深40.2米,占地924.6平方米。中殿和后殿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前殿和戏台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会馆系在荔浦定居的福建籍人士捐资所建,用于福建籍士绅商贾行帮的议事或福建籍人士来荔浦经商时的落脚点。馆西20米有千年古榕一株,四季长青,交相辉映。20世纪50年代,会馆前厅的大型木架结构的戏台,还有本县及外地剧团在此演出。20世纪70年代后,会馆一直荒废至今。

由于年久失修,尽管原貌尚存,却已残旧不堪。会馆大门门框为料石拱砌而成,天井为鹅卵石铺就,两旁建有厢房;戏台、楼行、楼板塌腐,墙壁上描绘的文图壁画风化;房顶双龙抢珠损毁,硫璃瓦大部分脱落;后殿部分跨塌,整座会馆亟待整修。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说明:俯瞰福建会馆 福建会馆的东侧门头 福建会馆的西侧门头)

石阳宾馆

石阳宾馆位于荔浦县荔城镇通塔巷,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分前后两进,中间为天井,宽6.5米,深22米,占地143平方米。为迁居荔浦的江西籍人士于1897年兴建,以赣籍著名文人王安石、欧阳修各取一字来命名,名义上是用于赣籍人士往来荔浦的落脚地,实际上也相当于赣籍人士在荔浦的会馆。2008年,附近群众捐资对石阳宾馆进行了维修,因资金不够,后厅的雕花屏风坂和墙上的花卉壁画尚没恢复。宾馆前原为水门口码头,荔江水经门前而过,自古通航,客船、商船在此装卸货物,热闹非凡。清道光初年,遇大水荔江改道,水门口不再通航,逐渐潇条。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说明:石阳宾馆外观 石阳宾馆内部)

图文作者:吕建伟

综合整理:八桂旅游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