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唐朝在河陇地区都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唐朝在河陇地区都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本文五千余字,将为您讲述两场河陇地区不为人所熟知的唐军大捷,因为这两个战例记载于两封贺表之中,故本文也可名为为《两封唐朝贺表中,藏着三次不为人知的河陇大捷》。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唐军在河西、陇右连续大败吐蕃,当时中书门下省特意上表恭贺。

这份《西河大破吐蕃贺表》是这样写的:“臣等自今月以来,累见陇右奏大破吐蕃大岭青海等军捷书。前至日因奏事,陛下谓臣等曰:“吐蕃背恩,神人共弃。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今日王倕果奏,大破吐蕃鱼海及游奕等军,擒生斩级,并虏获羊马,不可胜计。窃观前后克捷,皆是特禀圣谋,密练骁雄,深讨凶寇。以寡击众,所向无前。天心与睿德合符,士卒与神兵叶契。九重制胜,动必有成;万里知来,见于未兆。一月三捷,千古未闻,品物同欢,何况臣等。伏望宣示朝野,编于史册。”——《全唐文》

从贺表行文可见,前两次奏捷之后,曾有一次君臣奏对。面对大臣准备上贺表的动议,李隆基曾经神秘兮兮的装过一回X,让大臣们再等等,不日将有新捷报传来,到时一勺烩了!(“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

可以很肯定的说,李隆基不会算卦,身边也没有算卦的高手,否则安禄山那死胖子绝蹦跶不到十四年后(755年),给唐朝来个“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那唐玄宗又是如何未卜先知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贺表中“千古未闻的一月三捷”都是哪些战例。高宗武后时期,唐蕃两国曾展开过多次血战,大家熟知的大非川、青海之战(承凤岭)均发生于此。武则天称制后,唐军在王孝杰、黑齿常之、娄师德的率领下打出了一系列反击战。

在西域,安西四镇六度易手后,凭借王孝杰的冷泉大胜(论钦陵四弟战没)重归唐守。

在河源(今青海省东部),黑齿常之、娄师德率领的唐军在良非川、白水涧大败吐蕃,八战八捷,乃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

李隆基继位后,唐蕃两国依旧战争不断,围绕着武街(今甘肃临洮东)、石堡城、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新城(今青海门源西)、河桥(今甘肃临夏)、松州(今四川松潘)等地展开搏杀。

但随着国力达到了鼎盛,唐军逐渐掌握了战场有优势,逐步开始向吐蕃占领区拓展。在此局面下,开元十八年(730年)开始,吐蕃连续遣使请求合盟。

应该说哪个国家都缺乏战争贩子,尤其是在处于优势地位之下,当时包括李隆基在内都认为,“吐蕃赞普往年尝与朕书,悖慢无礼,朕意欲讨之,何得和也!”

但皇甫惟明却直言上奏,对玄宗说:“开元之初,赞普幼稚,岂能如此。必是在边军将务邀一时之功,伪作此书,激怒陛下。两国既斗,兴师动众,因利乘便,公行隐盗,伪作功状,以希勋爵,所损钜万,何益国家!今河西、陇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若陛下遣使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约通和,令其稽颡称臣,永息边境,此永代安人之道也。”——(《旧唐书·吐蕃传》)

玄宗觉得言之有理,便以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促成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的赤岭之盟。

《旧唐书·吐蕃传》:“仍以赤岭各竖分界之碑,约以更不相侵。”

皇甫惟明虽然是个主和派,但当他出任陇右节度使(天宝元年,742年)后,面对吐蕃军队的进攻,为保一方平安,却表现的极为强硬,毫不犹豫的进行反击。贺表中“一月三捷”中的第一胜,便是他打出来的。

天宝元年十一月(742年),吐蕃大举进犯陇右,皇甫惟明整军反击,在青海痛击蕃军。十二月二十七日,不甘心失败的吐蕃大将莽布支再率3万来攻,皇甫惟明帐下骁将王难得,见蕃军中有一将领骑骏马佩宝鞍,左右环伺颇为嚣张,便断喝一声,匹马上前挑战,只数合挑于马下,斩其首。

《新唐书》:“(王)难得健于武,工骑射。天宝初,为河源军使。吐蕃赞普子郎支都者,恃趫敏,乘名马,宝钿鞍,略阵挑战,甚闲暇,无敢校者。(王)难得怒,挟矛駷马驰,支都不暇斗,直斩其首。玄宗壮其果,召见,令殿前乘马挟矛作刺贼状,大悦,赐锦袍、金带。累授金吾将军。”

被王难得斩杀之人,乃是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之子郎支都。王子被杀吐蕃军队军心大乱,皇甫惟明趁势掩杀,斩首五千余级(一说3万)。

此战后,王难得勇悍之名遍传朝野。李隆基也挺逗,让他顶盔掼甲在长安大殿前来了个慢动作重放,直看得朝廷上下心花怒放。以至于,之后安禄山向玄宗推荐骑将都说:“此人不减陇右难得。”

“一月三捷”的第二胜,是时任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王忠嗣,在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落和突厥间巧使反间计。

凭借三部落的协助,痛击突厥乌苏米施可汗,导致乌苏米施可汗,次年被拔悉蜜部所杀。此后,突厥再也无力北犯灵州。

此战虽不涉及吐蕃,但王忠嗣累功官至河西、河东、朔方、陇右四镇节度使,却都是在与蕃军征战杀伐中获得的。

《西河大破吐蕃贺表》中最后一胜,也就是让玄宗装了一把未卜先知的战例,是河西节度使王倕的鱼海、游弈军之战。

关于这场唐军少见的奔袭战,两唐书和通鉴中记载的极其简单,都是只有一句话,“天宝元年,十二月,庚子,河西节度使王倕,奏破吐蕃鱼海及游弈等军。”

史料所以言之草草,大概是因为唐军奔袭吐蕃后勤基地,虽缴获颇丰但并未固守。没有扩地之劳,让向来喜欢以攻城掠地为大功的史官兴趣寥寥。

但所幸,《全唐文》中收纳了一封樊衡所撰的表功文书《河西破蕃贼露布》,让我们得以一窥此战的详细过程。

(所谓“露布”,即下通于上的一种文书。唐人封演说:“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樊衡所撰露布,即河西之战后所报的捷书。)

樊衡为唐开元名士,天宝元年时为河西节度王倕的幕府掌书记,鱼海之战从始至终他都是亲历者,因此才能将这场惊心动魄的奔袭战,描写得如此传神。

《河西破蕃贼露布》全文太长,里面包含大量对皇帝歌功颂德的辞藻,我只截取其中有用的部分展示。

文章开篇后一套虚词挥舞完毕,便写道“我皇帝怒之,密发中诏,使乘不虞以袭之”。

这便可以清楚得知,长安城里君臣奏对之前,玄宗便以密诏的形式进行了军事部署,因没走朝堂宰阁的正常流程,群臣并不知情。

因而,玄宗才能在臣僚面前神气活现的表示,“岂惟陇右频胜?三数日间,河西当有大捷!”

王倕得到密诏后,马上开始调动军队,因为这是一次深入敌境的破袭行动,他在选择部队时特意挑选了精锐骑兵,并以轻甲出战,增加部队机动性。(“择精骑五千,皆蓬头、突鬓、剑服之士。”)

这支“蓬头、突鬓、剑服”打扮的唐军骑兵(这种装扮有可能是模仿,吐蕃游骑以增加战役的突然性)出征后,战场的不确定性极大。

为此,王倕特意在可以穿越祁连山的八条孔道中,选择了五条比较近的孔道伏兵接应。(“臣自以马步三千,于大斗、建康、三水、张掖等五大贼路为应接。”)并制定了取道大斗拔谷出,建康西路归的战略部署。(“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

天宝元年(742年)十二月初六,河西各军镇开始实施戒严,唐军骑兵向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北口汇合。

唐军临行前,王倕特意进行了战争动员,并严肃了战场纪律,出征无战果,领军之将当有“大刑”,有战果未按部署行事,亦有“大刑”。

“尔岂不闻乎?天子之怒,伏尸者百万。将军之权,得专诛戮。尔须自大斗南山来入,取建康西路而归。当我所战锋可断飞鸟,若不克于敌,逗留却行,汝则有大刑;虽克于敌,故道而还,汝亦有大刑。”

十二月十二日,唐军穿越大斗拔谷进入吐蕃疆域,突进至新城南时,发现吐蕃守军已经焚烧了草场。

见此情景,唐将便知吐蕃已得到了唐军出击的情报。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虽然唐朝边镇实施了戒严,但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想要瞒过吐蕃细作是不现实的。

不过,吐蕃守军烧草的行动,反倒让唐军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因为,焚烧草原增加进攻方后勤难度的方式,长期都是唐军的专利。每到秋防,河陇唐境的草原被烧的烟尘滚滚昼夜不息。

新城蕃军烧草恰恰说明,吐蕃军队人数不足心存畏惧。如此一来,唐军反倒信心高涨,不再理会驻守新城的蕃军,直接向南插,矛头直指青海湖西部的鱼海地区。

“十二日至。吐蕃已烧尽野草,列火如昼。诸将曰:‘贼果知备矣。’因蹑其烽燧,高揭旌旗,气雄雷霆,声疾风雨。”

唐军奔袭两日后,于十五日在清海北界遭遇吐蕃“游奕”二千余骑。(“游奕”军,亦作“游弋”,意为无目标地巡游,其实就是巡逻兵。南朝时为中原军制,唐袭前朝旧制,吐蕃则学了唐的军事体制。)

吐蕃游奕发现唐军马上结阵自保,一部分骑兵下马结阵,其余则在阵前阻滞唐骑冲锋。

唐军主帅安波主见状,凭借人数上的优势,以先锋李守义领一千人骑兵突击,直接凿穿了吐蕃骑兵军阵大肆砍杀。

同时,唐军副将安贞领二百骑,李广琛领一千骑,左右侧击下马结阵的吐蕃军队。李朱师则领八百骑绕至后方包抄,与张仁贤领的一千游骑兵追歼溃散的吐蕃军士。

“十五日至清海北界,遇吐蕃两军游奕二千余骑。波主乃使先锋使大将军李守义领铁骑一千穿贼之中,取首而阵;又使先锋副使郎将安贞领铁骑二百摩贼之垒,斩馘而旋;又使中马军副使李广琛领勃律马骑一千攻其旁;又使节度总管李朱师等领兵八百骑亢其下,使右马军副使张仁贤以游兵一千敌其南北东西。”

青海北界的遭遇战,从日出战至中午,吐蕃游奕几乎全军覆灭,唐军禄得斩首二千余级的战果。(“则向之为寇,今已歼焉。自朝至于日中,凡斩二千余级。”)

十六日,唐军攻至吐蕃鱼海补给基地,与鱼海守军交战。主帅安波主事先命副将傅光越于道路两侧设伏,然后让唐朝英诈败将吐蕃军队诱出,等到吐蕃军队进入伏击圈后,唐军矢石如雨而下,前后夹击将鱼海守军全歼。

“十六日进至鱼海军,千里烟尘,百道旗鼓。波主已先遣前军副使折冲傅光越设伏于便道,及交矢石,又使节度总管唐朝英等寇而伪奔。戎争追之,遇伏皆死,因得戮巨鲸于鱼海,坠封豕于鹿泉。”

此战后,唐军彻底摧毁了鱼海补给基地,斩首三千级,生俘千余人、牛马、羊驼八万余头。

同时,阵斩鱼海军大使一人,生擒鱼海副使金字告身论悉诺匝、弃军大使节度悉诺谷、游奕副使诺匝、副使金字告身拱赍、鱼海军副使银字告身统牙胡,及其他副将多人,并用吐蕃士卒的脑袋筑成“京观”夸耀武功。

“平积骸成京观,斩鱼海军大使剑具一人,生擒鱼海军副使金字告身论悉诺匝,生擒弃军大使节度悉诺谷,生擒游奕副使诺匝,生擒副使金字告身拱赍,生擒鱼海军副使银字告身统牙胡。其余偏裨,难以尽载。斩首三千级,生俘千余人、牛马、羊驼八万余头。”

就在唐军乐不可支的清点战果之时,吐蕃援军从四面八方赶来,瞬间便将唐军重重包围。

“数获未毕,虏救潜来,在山满山,在谷满谷,顾盼之际,合围数重。”

吐蕃军队反应如此迅速的原因在于,蕃军的补给形式长期保持游牧部落的状态,出征时全族出动,青壮在前线厮杀,族中老幼在后方放牧牛羊供应军需。因此鱼海基地遭袭后,四周游牧的吐蕃部落军队,才能来的如此迅捷。面对“满山满谷,重重围困”蕃军,估计唐军心里也有点懵逼,但已深入敌境,左右是死,反倒激发了将士嗜血搏杀之心。

“兵法所谓致之死地,今则是也。亦焉能陷于虏庭,辱明主之深料乎?”

在顶住了吐蕃第一次进攻之后,唐军趁夜色向西突围。突围之前,因担心俘虏有变将其全部斩杀,牲畜全部烧死。此后千里之路,唐蕃两军且战且走,七八日间交战三百余次。

“于是谋夫一心,战士倍力,择强弩长戟为外拒,寘辎重生级于其内。虽喜获多,急何能保?其俘囚有因动而将变,且驱而斩之;其虏畜有力极而难致,则拥而焚之。候暮夜之时,望归路而突之。其初也,衔枚屏气,鬼神无声,既出而奋臂大呼,天地摇动。诸部将驰逐而元黄且战且行,一千余里。马无齕草之所,人无抔饮之地,共食冰雪,传餐糗粮。犹能夜盗虏之营,使自攻杀;朝拔虏之帜,争为致师。凡七八日间,约三百余阵。”

在合河(布哈河)之北,吐蕃大将莽布支以众军围堵,唐军拼死血战总算逃得生天。直到唐军先头部队,冲出建康西路峡谷与王倕汇合,阻滞追兵的后军依旧在和蕃军血战。

“至合河之北,斩得二丈之绥,而莽布支更益其重兵,追截我归路。安波主惧其危迫,请救其后军,臣遂遣副使刘之儒等领后军二千骑迎之。”

在安波主的请求下,王倕派军接应后军。莽布支见唐朝援军赶至,率军退却。

按说鱼海破袭战,打到这里就算完事儿了。唐军千里奔袭成功,给吐蕃以重大杀伤,又成功逃脱了堵截,全师而还,已算大捷全功。但王倕还有点不满意,他思来想去总觉得,还应该再给莽布支留点念想。

他把安波主找来,对他说:“吐蕃军队撤退了,肯定不会料到咱给他来个梅开二度,你跟安思顺(时任洮州刺史,兼莫门军军使)一起去,争取擒了这老小子!”

“虏之去也,必谓我不能复,追之必出其不意。可使安思顺反戈却入,必尽擒之。”

王倕拨了二千精骑给安波主,又令“大斗军”副使乌怀愿、讨击副使哥舒翰领一千骑策应。

唐军趁着夜色翻山越岭,选在凌晨人最困倦时突袭营寨。吐蕃果然没预料到唐军还会复来,惊恐之下大量坠下山崖,营中十不存一,又俘虏了持有金银告身的吐蕃副将三人。

“别差大斗军副使乌怀愿、讨击副使哥舒翰等领精骑一千应之。分前麾,随间道,蔽山乘夜,晨压贼营。……(蕃军)以撞㧙而拥坑谷,以颓填而就拉拘,十不存一。所以擒金银告身副使三人,斩首千余,俘囚二百余人,获牛马羊驼共三千余头匹、器械新物一万余事,谓我再克而虏再败矣。”

天宝元年的十二月的两次对蕃胜利,虽然并未让吐蕃伤筋动骨,但已经可以看出,凭借开元盛世29年的蓄力,唐朝在军政两方面的能力迅速提高,已渐渐将高宗时期的颓势逆转。随着,王忠嗣、安思顺、哥舒翰等一干良将走上舞台,唐军迅疾展开了反击,在苦拔海、河源(今青海省东部)、洪济、大漠门、石堡城等地连续击败吐蕃。

至天宝十三年(754年)七月,唐朝已基本夺回了黄河九曲之地,将唐蕃边境线推进到青海湖以西的地区。

此时,唐军实际上已经重新夺回了唐蕃国战的主动权,并在河陇、西域两个战略方向上,对吐蕃实施了空间挤压。

但随着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唐朝被拦腰斩断,那个辉煌豪劲时代,便无可奈何花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