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春节起源的传说?

春节起源的传说?

春节,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周初年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习俗,被普遍认为是春节的雏形。西汉汉武帝下诏推行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今天。

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1914年 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向袁世凯呈文 “ 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由此,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易名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为止,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千百年来,我国的汉族和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举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形成了祭灶、除尘、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吃年夜饭、守岁、拜年、送压岁钱等许多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

祭灶节的习俗与传说 传说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玉帝派到人间的监察官灶王爷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奏报人间善恶情况,报请决定赏罚。当灶王爷返回天庭之前,家家户户都要为其设祭送行,称为“祭灶节”。有人称“祭灶节”为"过小年",其实许多民俗专家认为“小年”并非专指某个节日,而是泛指春节的开始,大年的前奏。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灶前贴一两只灶王爷升天时骑的“纸马”,用酒果、糕饼、麻糖、胡桃、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王爷嘴巴,不让他乱说。或将酒糟抹在灶门,以醉灶王爷。祭完之后,揭下灶王爷旧像,贴上灶王爷新像。

河南等地的祭灶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时候,一对老夫妇为了养家糊口,忍痛让独生儿子到煤矿去挖煤。一天,老汉去煤矿探望儿子,路上遇到一个光脚片的人,闲谈中得知光脚片受阎王指使,来煤矿收回一百条矿工性命。老汉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并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到了煤矿,老汉佯装害病拖住儿子未下井矿。结果煤矿出了事故,一百名矿工被夺去了性命,老汉的儿子安然无恙。

三年后的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将儿子安然无恙的秘密告诉了老伴。谁知灶王爷听到后,于二十三晚上天时将秘密告诉了玉帝。玉帝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儿子的命。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麦芽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祭祀灶王爷的日期各不相同。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祭祀灶王爷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祭祀灶王爷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祭祀灶王爷则在腊月二十五。

如今,祭灶风俗已不复存在,但祭祀灶王爷特有的传统小甜食,如松糕、酥饼、麻糖等,却被流传下来,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

除尘迎新的传说每到腊月送灶神到除夕夜迎灶神期间,家家户户都有除尘迎春的习俗,北方称之为“扫房”;南方称之为“掸尘”。民彦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邪神”。因“尘”与“陈”谐音,故“除尘”既指把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一扫而光,也指把旧岁中的不快一扫而光,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关于除尘,民间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邪神喜欢搬弄是非,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一次,邪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听后大怒,降旨迅速查明犯上作乱之事,凡是怒忿天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记在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做记号。并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记号的门户,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邪神见阴谋得逞,偷偷下界在每户人家屋檐下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斩尽杀绝。灶神发现了邪神的阴谋,急忙嘱咐各家各户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之日起,到除夕接灶神前必须大扫尘,哪户不打扫干净,灶神就不进宅。人们遵照灶神的嘱咐,清扫尘埃、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庭院四周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夜,王灵官来到人间,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家人团聚欢乐,美满幸福,没有找到标明劣迹的记号,便赶回天庭,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如实禀告玉帝。玉帝这才知道受了邪神的欺骗,降旨捉拿邪神永拘天庭,不许下界作恶。

从此,人们为除难消灾,每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到除夕夜迎灶神期间,都要扫尘除埃。时间久了,便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如今,腊月大扫除已成为人们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的良好习惯,也寄托了人们除旧立新的美好愿望,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