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福州应在名城保护中起到标杆作用

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福州应在名城保护中起到标杆作用

­  12月8日是福州市获批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纪念日。福州当年是怎么走上申报之路的?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会员、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专家组和文物工程管理专家组成员、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教授。回顾申报经过,这位见证了福州名城保护建设进程的63岁“眼镜书生”感慨万千。

­  第一批没评上

­  对福州震动很大

­  1982年,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两年的郑国珍还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干事。“那一年,国家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8月公布了泉州等24个城市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事对福州震动很大。”郑国珍回忆说,“大家说,福州是八闽首邑,历史积淀那么深厚,有那么多文物古迹,怎么没评上?”后来才知道,福州没有申报。

­  为了把福州推介出去,让福州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和社会所认同,市委市政府牵头,文化文物、城建规划、方志办、党史办和社科所等部门迅速介入,梳理了福州历史沿革、重要名人遗迹、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街区、乡村等材料上报国家有关部、局,并邀请了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权威专家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祁英涛等来榕考察。“福州还真是名城!”专家和部、局领导得出结论并表示,“在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时,一定优先考虑福州!”到了1986年12月评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福州成功列入。

­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推动了大批文物古迹的修复

­  “福州申报、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揭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的传承、保护、展示、利用得以融入城市建设,成系列地展开。”郑国珍说。一大批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复和合理利用,文物保护工作亦不断加强。1982年8月,第一进的住户迁出,林文忠公祠开始维修。1982年至1985年,省委省政府腾出地来,使华林寺大殿得以落架迁移修缮;乌石山东麓的崇妙保圣坚牢塔、于山的报恩定光多宝塔和大士殿等历史建筑群得到维修;闽王庙也从福州十九中的校办工厂手中要回修缮。1984年8月,浸泡在臭水中的马江昭忠祠与阵亡烈士墓得到修复。此外,被工厂占用的开元寺、西禅寺等历史文物密集场所亦陆续腾出,加以修复。福州市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华林寺大殿文保所、戚公祠文保所、古建筑设计研究所、古建筑维修队等先后成立。

­  郑国珍也在福州名城保护建设过程中走上领导岗位,1983年3月担任市文管办副主任,一年后转正,1996年7月调任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退休前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

­  福州名城保护

­  有很好的基础

­  经历了福州名城建设保护过程的酸甜苦辣,郑国珍如何评价我市名城保护工作呢?

­  他说:“上世纪90年代,时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为福州名城保护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其间,遵循习近平的“历史的人要做历史的事”等谆谆教导,福州修复了琉球馆、邓拓故居、林觉民故居等历史或名人旧址,收回林则徐出生地和林则徐故居并进入维修;在城市建设中保护了严复故居、林纾故居、高士其故居、侯德榜故居和汇丰洋行旧址等一批重要史迹;成立了市文物管理局、市文物考古队;明确所有城市基本建设必须经文物部门盖章;在之前每年文物保护维修经费仅是从城市维护费中提取9.2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再由市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维修另行报批;着手编制《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三山(屏山、于山、乌石山)、三坊七巷、朱紫坊、冶山、上下杭、南公园、烟台山、林浦、阳岐、螺洲、马尾老城区等14个历史风貌区为重点保护对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视察监督、市委市政府及时研究安排涉及名城保护传承等事宜,这才有福州城市建设为弘扬名城文化让路,亦才有今天福州名城文化内涵得以存在、保护修复、展示利用、造福社会之成效,三坊七巷荣获“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首批30条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等荣誉。

­  “在名城保护过程中也有教训。因为没有及时沟通衔接,很重要的文物古迹在城市建设中消失,或者周边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留下无可挽回的遗憾。”郑国珍感叹道,“总的来说,成绩多于遗憾。最难得的是,在福州名城保护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肯定与保护传承之共识,对名城文化持续造福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认同,以及对家乡的自豪感等,都与日俱增。福州名城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  福州有许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  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什么城市特色和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郑国珍的回答充满了福州人的自豪感。

­  他说,福州是中华民族许多优良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城市之一,从史前的昙石山文化、南岛语族的摇篮,一直到唐宋元明清面向海洋的文化,城市建筑构造中的中华传统理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化石等都很多;福州还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绵延千年的重要启航点和贸易港口,福州琉球馆、南公园、小万寿桥一带则是明清朝廷指定的国家对外贡赐贸易的重要港市持续近600年,郑和七下西洋屡在福州长乐太平港集聚人财物、候风远航;从近代到现代,福州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  福州应在名城保护中

­  起到标杆作用

­  福州名城应如何保护和传承呢?郑国珍表示,习总书记当年给福州名城保护工作很多指导,留下很多科学实践成果,福州才得以在城市中心留下了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乌山、于山、屏山、烟台山和南公园等成片的历史街区、风貌区和代表性建筑群等,这在全国都很有地位,为世人瞩目。我们应按时代要求,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把福州名城的保护传承、展示利用等工作,与当下“两学一做”结合起来,持续努力提升。

­  郑国珍说:“福州是习总书记当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科学保护传承理念及付诸实践的重要省会城市,国内外想来学习者众多,这是别人无法拥有的精神财富。习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是习总书记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等系列讲话的精髓,作为生活、工作在福州的人,更应该有意愿、智慧和认知,不断用心地将福州这座很有历史、很有文化素养、很有品味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好、建设发展好,在与全国其他12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流互动中体现我们的特色、展现我们的风采,起到标杆作用。”(记者 綦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