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惊蛰是几月几日?惊蛰时间2022几点几分具体时间 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惊蛰是几月几日?惊蛰时间2022几点几分具体时间 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万物惊蛰春和景明

  今年3月5日(农历二月初三)是壬寅年的惊蛰,是仲春到来的标志。到了这一天,万物复苏春耕忙。唐代刘长卿《惊蛰》诗曰: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生动描绘了惊蛰时节,春意渐暖,天雷惊醒冬眠的动物,生机盎然的景象。在沧州博物馆民俗展厅,就摆放着很多春耕用的农具,从古至今,每到这时,农民拿起农具,走进田间地头,开启春的播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早在夏商时期,古人就通过对日影的测定,发现了冬至、夏至;西周时期,测得春分、秋分,《尚书·尧典》出现“两分两立”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管子·轻重》增加到“两分两至四立”八个节气;秦代的《吕氏春秋》,已描述为二十二个节气;西汉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完备,节气名也统一并沿用至今。

  二十四节气在古代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农业活动的指导。至今流传很多关于惊蛰的民谚,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如,“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过了惊蛰节,下种不能歇”等。还有一些惊蛰民谚是对农业情况的预兆和警示。如,“惊蛰闻雷米如泥”,意指惊蛰打雷预兆丰收;“未蛰先蛰,人吃狗食”,意指惊蛰前打雷预兆歉收;“惊蛰寒了冷半年”,意指惊蛰当天气温降低,未来半年气温都会偏低。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其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对人类生活的指导,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差异。同样是惊蛰日,可能在东北还是冰雪覆盖,而岭南早已春光一片。同一地区,历史上气温也有周期性变化,导致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也曾产生多次变化。比如,汉初的惊蛰、谷雨在前,于西汉武帝时期左右改为雨水、清明在前的次序;西汉末刘歆制定《三统历》,又改为惊蛰、谷雨在前的次序;东汉在制定《四分历》时,又将次序改为雨水、清明在前的次序。

  惊蛰各地特色民俗活动很多。广东一带流传着在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噬人的说法,逐渐形成在惊蛰祭白虎的习俗。在客家人眼里,雷神是九天之神,地位崇高,惊蛰到来,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纷纷蒙鼓皮、祭雷神。中国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以表“离家创业”之意,久而久之,也有了“努力荣祖”之念。

  时至仲春,万物惊蛰;冬日远去,春天悄至。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不负春和景明好时光,开创奋斗拼搏新纪元。

  (文章来源:沧州日报 吕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