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1119张家庭照 再现鼓浪屿原住民家庭的生活纪事

1119张家庭照 再现鼓浪屿原住民家庭的生活纪事

  1119张家庭照片,真实而又温情地呈现了厦门鼓浪屿一个原住民家庭的百年生活纪事。

  现在,你到厦门市图书馆一楼大厅的《一个鼓浪屿原住民家庭的生活纪事》展览上就可以看到这些珍贵的照片。提供这些照片资料的主人是一位百岁老人,名叫陈锦彩。

 一张图片一个故事

  图片时间跨度从1917年至2016年,展览以“风华正茂”、“伉俪情深”、“多彩生活”、“岁月风采”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陈锦彩老人精彩的人生,也让人了解鼓浪屿原住民的生活和事业。

  陈锦彩老人1917年出生于上海,1943年与大她一岁的鼓浪屿世家子弟——廖永廉在上海结婚。1948年,夫妻俩举家回鼓浪屿漳州路44号、48号定居。图片通过家庭影集的纪事形式,定格了主人公廖永廉和陈锦彩一个家庭不同时期的精彩瞬间。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温情故事。比如,有廖永廉大学时期上解剖课时的情景,也有陈锦彩在十九路军伤兵医院慰劳伤兵晚会前的留影,还有两人的结婚照……

一次定格一见钟情

  一张拍摄于1935年,陈锦彩乘坐小舢板倚栏而笑的图片,是廖永廉对陈锦彩一见钟情的见证。当时陈锦彩来厦门鼓浪屿找圣玛丽亚女中的同学,那时她眼中的鼓浪屿虽小,却能看到上海看不到的大海,那时的岛上没有车马喧嚣,却有涛声阵阵,这让陈锦彩第一次真切感受到鼓浪屿的美好。更为神奇的是,也正是这一趟鼓浪屿之行,使得陈锦彩在回上海时,被同船的廖永廉一见钟情。热爱摄影的他偷偷按下快门,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为陈锦彩拍照。

  回上海不久后,两个年轻人才知道,原来两家是世交,后来两人坠入爱河。当初廖永廉英文水平很高,在跟陈锦彩书信传情时,大部分是英文信,且总是用同一款米黄色的信笺写信,精致而洋气。

 一顶轿子一生依恋

  跟导报记者说起浪漫往事,这位精神矍铄的百岁老人仍是笑得很甜蜜。她依然清晰记得1948年,第一次作为鼓浪屿媳妇的她上岛时的情景,“还是用一顶轿子抬上岛的咧!”陈锦彩老人说,当时自己希望用轿子迎她上鼓浪屿,既是代表一种迎娶方式,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期盼和尊重。而这轿子一坐,让她一生都对鼓浪屿有了依恋。谈到厦门人,老人会自然而然地说:“咱闽南人热情好客,好相处也包容……”虽然后来老人搬至前埔生活,但对于鼓浪屿,老人说,“还是和当初第一次见到的一样,涛声阵阵,唯一一点,就是现在的鼓浪屿变得更为热闹,商业性更浓,但卫生和洁净还是传承了老传统。”

  在老人的家中,挂着一张陈锦彩傍晚时分在波光粼粼的海岸线眺望鼓浪屿的意境照。这张照片,陈锦彩特别喜欢。她说,当时她的先生为了构图,一连拍了好几天。正是廖永廉先生对于摄影的热衷,才有今天这些不同时期美好而珍贵的图片资料。

一个望族一城风采

  别看图片展的是一位鼓浪屿普通原住民的生活,但通过老人的“亲情关系网”可以看出这是厦门一个望族。廖家和陈家在鼓浪屿都曾颇有影响,廖家先辈早年南渡印尼,经商致富,在鼓浪屿有钱庄、码头等产业,且其后人人才辈出。廖超照、陈希礼、陈希仲、林语堂、林俊卿、钟世藩、钟南山……在各自领域都卓有建树。

  陈锦彩虽出生于上海,但先后就读于上海基督教教会小学、厦门集美小学、上海圣玛丽亚女中和国立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附属高级护士学校等。抗战期间,她在上海十九路军伤兵医院、上海工部局隔离医院和上海中山医院担任护士。回鼓浪屿定居后,曾任厦门基督教女青年会青年部干事、鼓浪屿区侨联副秘书长。

  廖永廉是从鼓浪屿英华书院毕业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上海工部局监狱医院、鼓浪屿林遵行医院医师、厦门市第二医院内科主任,龙岩地区第二医院副院长。

  陈锦彩和廖永廉育有两男两女,后代除了继承他们的医学专业外,也有从事教学和金融的。

 长寿秘诀

  百岁老人有一颗永跟潮流的心

  除了老人一生的传奇外,许多人好奇她的长寿“秘诀”。对此,老人笑言:“才不要秘诀,主要靠乐观!”

  在老人身上,你会感受到“漂亮和优雅”。采访当天,老人化了点淡妆,整个人精神焕发。原来,这么多年,老人一直都有一颗“爱美”的心。她说,每逢重要场合,她都会轻妆淡抹。画个柳眉、涂点口红,再打点底粉。而这几十年来,陈锦彩老人还有一个减龄的好法子,就是每晚都涂点护肤品,一来防止因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二来防皱纹。

  老人还有一颗永跟“潮流”的心。像当下热火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老人说“很喜欢,每期必看”。一边看,还会一边跟着背熟悉的诗词,足见她的记忆力有多好。碰到当下网络用词像“点赞”之类的,“不懂,我就多请教后辈们”。老人说,想要长寿,就不能痴呆,多看书,多动脑。有时晚上睡不着,“咋办?”老人笑得天真如孩童:“你一定想不到,我时常背乘法口诀表。”

  在饮食上,老人不挑食,但只吃七分饱。她说,碰到再好吃的东西,她都保持浅尝辄止的自制力。当然饭后1个小时的散步,也是她雷打不动的坚持。碰到天气不好时,她就在房中来回转圈散步。

  谈到跟子孙的相处之道,老人说:“越老越要有一颗谦卑之心。”陈锦彩老人时常会这样跟家人对话:“哦,对不起,我又做错事了,我刚才忘了……”“你越谦卑,越招后辈疼,即便是真的做错事,你说开了,人家也不好意思怪你了。”

  另外,千万别倚老卖老,陈锦彩说,即便百岁,她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整理床铺,“自己能做的事情,要尽量自己做,不劳烦别人”。(记者林少蓉/文陆军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