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真实历史有什么出入?

《大秦帝国》系列(包括小说及其影视剧)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来看,无疑是成功的,至少第一部和第二部也能称得上优秀(第三部在大秦帝国粉看来也是毁誉参半),至于第四部目前还在播出所以不做评价。

以上来说,是作为历史小说或者历史剧的评价,就好比我们评价三国演义、水浒传拍的如何肯定不是以他们是否符合史实为标准,但题主所问是大秦帝国跟真实历史的出入,那就大的很了。

大秦帝国

编造概念和常识性错误首先是那个名场面“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还有“老秦人”这个概念都是作者孙皓晖独创的,任何先秦、秦汉的史书都没有“老秦人”这个称呼,同时秦国截止到统一之前的几百年里还真没有遭遇过国难这种程度的危机,函谷关是被打进去过,但离着咸阳还有几百里呢,起码秦国没有遭遇过咸阳围攻战吧?像齐国、赵国、燕国、魏国、楚国在真正亡国前国都都被攻下过,秦国跟这五国比起来谈何国难呢?

此外,小说还有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那就是先秦时代贵族称氏而不称姓,直到汉代姓氏的区别才逐渐淡化,但在先秦这方面是从来不曾混淆的,书中秦国的君主直接就是嬴某某的叫,无疑是很低级的错误,因为秦国是赢姓,赵氏,极大概率成书于汉初的《赵正书》是直接把秦始皇称作“赵正”,换句话,秦国的君主,你要写他们应该说他们是赵某某。

秦昭王

推销自己原创的历史观大秦帝国这部书的作者孙皓晖是不折不扣的秦粉,当然若非对秦的热爱,也不会写出如此长的小说,但是这个基于秦国发家史得出得历史观,是极其偏颇的,例如他说“高高越过两千余年的文明停滞期,直接与我们的原生文明时代实现精神对接”,合着在大秦之后,中国的两千多年都是文明停滞期,这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都是停滞的呗。这话槽点有多大,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别的不说,中国文化的凝聚力难道贡献最大的不是汉朝吗?汉语、汉字、汉族这三个概念难不成是在秦代产生的?

孙皓晖对自己的这部小说的期望极大,希望为中华文化“正本清源”,他始终认为大秦文明才是中华文明的正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创作完《大秦帝国》之后,还写作了史论性著作《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三卷本。这一套书可以说是《大秦帝国》这部小说历史观的完整体现。关于这一点,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家范教授曾经写文章《孙皓晖式话语与“伪中国史观”》进行过反驳,但他的基本论点是很明确的,孙皓晖为了论证他所谓的“铁血文明”,几乎是忽略掉了一切的历史常识。除了这位教授之外,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陈辽研究员也曾经为此写过多篇文章来批判这种历史观。

个人喜恶问题太大孙皓晖极其喜欢商鞅,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对车裂了商鞅的秦惠王尽心竭力的抹黑,这里发一段原文。

太子嬴驷是秦孝公与比他大六岁的一个宫女所生。那个宫女叫采桑,生下嬴驷后一个月便突然失踪了。她在嬴驷身旁留下了一方白布,血写着八个大字——身患内疾,远遁山林!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初知人事的嬴渠梁那时很是气愤,认为采桑是个无情无义的女子。及至加冠成年,嬴渠梁才理解了那个美丽宫女的苦心——老秦风习朴野,私生子倒是照常承继大业,然对其母却往往有诸多非议。

孙皓晖大笔一挥,秦惠王就成了私生子,还因为一直惹事所以被秦孝公流放,去体会民间疾苦,并且在此期间听到了“老秦人都恨不得他(嬴驷)死”的评语,后悔得痛哭流涕。最后三十岁才加冕,然后又小心眼的车裂了之前得罪他的商鞅。

这段除了秦惠王车裂商鞅外,其他基本都是毫无依据的编造,历史上秦惠王没被他爹流放过,我想孙皓晖肯定是知道的,所以加了这么段具体还把时间线调整了,历史上惠王十九岁即位,这里改成了三十多岁。

秦惠王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当然没有,私生子+亲爹嫌弃+举国痛恨还不够,孙皓晖还给秦惠王加了一段死后绿帽子的剧情,宣太后跟乐毅偷情。

“乐毅,不要那样说。”芈王妃似乎也平静了下来,“我情愿那样做。在我母子濒临绝境的时候,你真诚地照拂了我与稷儿。芈八子原不是节烈女子,你纵然倚仗权力欺凌我们,芈八子也会顺从你。可你没有,你只是真诚地照拂我们,丝毫没有因了同僚的侧目嘲讽而有所改变。我便真的喜欢上了你。我晓得,你也真心地喜欢我,爱我,是么?”

反正杀了商鞅的秦惠王在孙皓晖眼里怕不是该天诛地灭。

再说一个话题,商鞅当真值得推崇吗?在孙皓晖眼里,商鞅近乎是”法圣“一样的角色,可谓伟正光至极。我国现在是肯定商鞅变法的正面作用,然而商鞅的变法的更具体理念,却不给大家介绍了,这是为何呢?

商鞅

商鞅的理念是弱民而强国,认为国家强大必须人民虚弱,不允许人民有积财,人民是像机械零件一样的消耗品,因为人民唯有贫穷才会重视赏赐,才会不要命的去打仗。当然,如果所有人民都极端好狠斗勇,那也是威胁,所以还要通过赏赐让这些勇敢的人民都战死,再通过刑法和贫穷让懦弱的人民勇敢,巡返往复,则国家强大。这种理念,以普通百姓角度看,这样的人,死一百次再挫骨扬灰都毫不为过。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怯民勇,勇民死,国无敌者强,强必王。贫者使以刑,则富;富者使以赏,则贫。治国能令贫者富、富者贫,则国多力,多力者王。王者刑九赏一,强国刑七赏三,削国刑五赏五。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

所以说不要觉得商鞅的军功授爵是想要给秦国的普通百姓一个上升的机会,这个做法单纯就是最大限度的榨干民力,当你当真心心念念的杀敌立功时,商鞅是希望你杀了敌人,自己也跟着战死。

商鞅

除此之外,涉及到六国和秦的对线上,大秦是全程伟正光,而这些很多也是孙皓晖的原创,比如孟子被张仪骂的哑口无言,被魏冉玩弄于鼓掌的孟尝君,还有对六国人物贬低,像孟尝君好似投机取巧、反复无常的小人,蔺相如在秦昭王面前全程好似跳梁小丑,秦昭王完全是看戏一样的样子看着蔺相如跳。

时间线混乱孙皓晖敢写这么一部书,起码应该明了时间线吧,结果一大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都搞错了,比如苏秦和张仪的问题,早在上世纪中叶,我国多位历史学家就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对比,认为史记中关于苏秦的时间线记载是有误的,但一直没有实锤,直到《战国纵横家书》这部成书更早于史记的史料出土,史学界算是比较认可之前的推测,苏秦和张仪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秦比张仪要晚几十年,这点孙皓晖却好似完全不知道,还是采用了旧观点,倒是电视剧用了最新研究成果(其实已经不算新了),把苏秦和张仪分开了两个时代。

除此之外,孙皓晖还把赵灭中山和秦赵阏与之战安排在了前后脚,秦国趁着赵国灭中山,主力调动以及赵武灵王不在,乘虚而入。然而历史上这两战差了多久呢?赵灭中山发生在秦昭王九年,而秦赵阏与之战发生在秦昭王三十八年,两场差了三十年的战争竟然能凑到一起。

除此之外,五国伐齐的时间也被提前了三十年。还有战国四公子在第一部到第四部都有出场,也属于混乱的时间。

秦昭王

其余编造其余编造的内容也实在太多,一一说明怕是再写一万字都够了,这里不多说,只说一个我认为最雷人的,秦宣太后在阏与之战后自刑谢国。

第一件事,阏与惨败,罪在芈八子错断大势。”宣太后的声音竟是清晰异常,冰冷得令人心跳,“秦王未涉国政,丞相亦未力主,芈八子利令智昏,是为国耻也。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是故即颁《摄政太后罪己书》,以明战败之罪责。

三人面色苍白,踉跄着竟是一齐跪倒——素净的竹榻上,跪坐着一身楚人装束的宣太后,鹅黄明艳的长裙,雪白的九寸发髻,胸前挂着两条晶莹圆润的红色玉佩,双手肃然握在肚腹前,一口雪亮的短剑插在腹中,鲜血弥漫渗透了竹榻下的白色丝绵大毡,竹榻边搭着一方白绢,赫然便是鲜红的四个大字“自刑谢国”!

宣太后因为误判形势,阏与之战秦军战败,选择自杀谢国,前面已经说了,孙皓晖的阏与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比历史时间提前了三十年的穿越大战。胜败乃兵家常事,秦国是入侵方,战国战胜的结果也不过是守住了阏与,秦国并没有失去土地,这就直接让太后自杀谢国???也不知道是开了个什么脑洞,出了这么奇葩的想法,何况秦法严厉,可没对王族严厉,当初做太子的秦惠王犯事儿,惩罚的是他的老师。

顺便说一下,这一章的名字叫《秦军首败,天下变色》。得了,匡章、田文、苏秦这仨一块表示,身为赵奢的同时代人,我们没打赢过秦军呗。

宣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