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流氓”是怎样变坏的?

“流氓”是怎样变坏的?

一提到“流氓”这个词,我们很容易就产生厌恶、反感的心理。按现代汉语的解释,“流氓”从广义上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从狭义上指侮辱女性的人。然而,从词源上来看,“流氓”最早并不是指坏人。

流氓的本义是指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在古代并不含贬义。

  流,是像水一样流动,无立足之处的意思;氓,古代指的是“民”。民,按郭沫若解释,甲骨文是画的一只锥子刺瞎一只眼的形状。上古各社会集团互相征战,抓的战俘都是奴隶,为了不让他们跑掉,不但带上木枷,还刺瞎一只眼睛。“民”因此就指那些失去自由的劳动者了,所谓“以锥刺目者为民'后来,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自耕农和小生产者也可以称为“民”,这是因为他们与过去的奴隶一样从事劳动的缘故。

  这一来,“民”可指固定的耕作者了,过去它所指的逃亡农奴的本义则用“氓”来表示,字形加个“亡”,是因为这些人离国离家,流亡在外。“亡”不是死,而是“逃走”的意思。

既然“氓”是拋家离国、四处迁徙的人,那么“流氓”也是四处漂流、无家可归的人。在统治者眼里,这种贱民是无所顾忌的,他们没有职业,没有家庭拖累,为了活命,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他们没有妻子,因而爱说粗话,下流地侮辱妇女。这样一来,词义发生了变化,“流氓”便成了对坏人的鄙称,产生了贬义,含有“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意思了。不但有这种行为的人被骂为“流氓”,这些行为本身也可称“流氓”,比如放刁撒赖、侮辱妇女等行为都被称为“耍流氓”。

总的说来,“氓”和“流氓”本来在古代无贬义,指“无业游民”,是个中性词,《诗经》就常把普通人称为“氓”。“氓”的中性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可以见到迹象。由此可见,“流氓”由中性词变为贬义词,人的主观认识是起了促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