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 /  正文

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最终结局如何?

冒死将岳飞遗体掩埋的,竟是一小狱卒隗顺,守墓20年,最终结局如何?

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令赐死岳飞,岳飞沐浴更衣后,两个狱卒用大铁棍猛击岳飞两肋,岳飞在惨叫声中死去,死前在墙上留下八字血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时年39岁,守在外面的万俟卨随即进来检查了一下尸体,确定其已经死亡后方才离开。

岳飞惨死,有人欢喜有人悲伤岳飞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一生三次投军,戎马一生,在河南汤阴有着“一县无敌”的称号,他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相当于180公斤的弓),后背刺有“精忠报国”四字,在《满江红》中写下“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豪言壮语,国仇一天不报,寝食难安。

就是如此的良将却遭到了宋高宗和秦桧的陷害。宋高宗力挺主和派代表,受到了金朝大将完颜宗弼的威胁“如果一日不杀岳飞,则不必和谈”。正是因为岳飞的存在,让战无不胜的金人屡遭败仗,从灭掉南宋转为平分天下,没有岳飞等一众武将的存在,南宋极有可能像北宋一样再次被灭。

生性胆小的宋高宗一看到形势逆转,立刻举起了白旗,献出了岳飞的首级。秦桧身边也聚集了无数的奸诈小人。一开始秦桧想要除掉大将韩世忠,削除其兵权,向岳飞提议平分韩世忠的背嵬军,遭到岳飞的拒绝“怎么能干这种下三滥勾当?”

秦桧不得不秘密逮捕韩世忠的部下胡访,逼他诬告韩世忠谋反。岳飞得知后立刻告知了韩世忠,韩世忠连夜面见宋高宗,声泪俱下地澄清事实,历诉战争之苦,终于保住了性命。

秦桧对岳飞恨之入骨,他故伎重演,收买岳飞军前军副统制王俊,让他诬告岳飞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然后顺理成章地累及主帅,编造了岳飞在淮西战役中违抗圣旨、逗留不进的弥天大谎,解除了岳飞枢密副使职务,投入大牢。

岳家军对岳飞忠心耿耿,可宋高宗提前颁布了一系列铁血政策,让王贵引疾辞职;牛皋莫名猝死,有说被人毒死;徐庆被调到地方任职;董先调鄂州御前诸军统制,侍卫亲军步军统制;李道调鄂州御前诸军统制,军中幕僚孙革、黄纵、于鹏等人全被发配编管。胡闳休为了保命以装疯度日。岳家军的头头脑脑死的死,散得散,哪里还能行得起号令,为主帅伸张正义呢?

很多有良知的人看到岳飞受到迫害内心为之悲痛,御史中丞何铸和大理寺卿周三畏被特命为正、副主审官。可何铸不忍构陷岳飞,反而竭力替岳飞辩解,力证其无罪,秦桧立刻上奏宋高宗,宋高宗改任阴险歹毒的万俟卨为御史中丞,万俟卨曾用金钱美女收买过岳飞,被岳飞破口大骂“狼子野心”,万俟卨终于得到了报复的机会,对岳飞酷刑毒打,无所不用其极。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岳飞始终没有松口,更是誓死不在“抗命供状”上画押。

可宋高宗一心只要岳飞死,不管三七二十一,愣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处死。

岳飞的死亡让一位刚入职不久的狱卒隗顺看不下去了,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冒着被处死的风险,偷偷将岳飞尸体藏了起来。

隗顺为其守墓20年代表岳飞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岳飞死后,他的尸体被就地埋葬在大理寺的墙角下,以防被人偷走,此地就相当于一个乱坟岗,让如此忠臣葬在此地明显不妥。于是隗顺深夜偷偷挖出了岳飞的尸体,又将原先埋葬的地方伪装好,然后背着岳飞的尸体,流着眼泪出临安城西北的钱塘门,为了日后祭祀方便,他解下岳飞的玉环系在其腰上,将英雄简单包裹,埋在九曲丛祠附近山麓的平地上(即今杭州昭庆寺以北一带),又在土丘上种上了两棵松树为记。

眼看着大理寺已经无法再待,隗顺也就没有回去,终日守护在岳飞墓前。他心中坚守着这个秘密,直到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了床前,告诉他“岳飞将军属于冤死,世人都铭记他的不朽英名,终有一日他会沉冤得雪,你要代替父亲继续守护着岳飞的坟墓”。

隗顺儿子答应了父亲最后的要求,成为了岳飞坟的又一代守坟人。

与此同时,岳飞全家受此牵连,他41岁的妻子李娃带着3 岁的岳霭被流放于岭南。岳飞的两个女儿也很惨。正史中没有太多记载,据《说岳全传》记载:次女岳银瓶为给父兄伸冤,逐级上访、辗转奔走,却遭到官军的阻挠和打压,一怒之下,13 岁的她“抱银瓶坠井而死”,因此民间称她为银瓶娘子。

岳飞家属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朝廷配给的那点微薄米粮,生活如此艰难情况下,马屁精漳州知州却极为不爽,他上书朝廷,强烈建议取消对岳飞家属的米粮供应,意在斩草除根。朝中大臣王明清气得大骂“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狗彘不食其余矣”,王明清连知州的名字都不愿意提,唯恐他玷污了缙绅的清名,气愤程度可想而知。

宋朝历来重文抑武,这是其灭国的根本原因,当局者害怕武将拥兵自重,结果却不是被武将谋反灭国,反而被外部势力消灭。宋孝宗登基,与宋高宗主和派的做法不同,宋孝宗一直都主战,而此时一件事让局势彻底反转。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乃人心所向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公然撕毁和平条约侵略南宋,此时再去谈论割地赔款已经没有意义,朝中主战派势力抬头,大家又想到了戎马一生的岳飞,他死的也太冤了!

民间一直都将岳飞视为忠臣,朝中太学生程宏图、殿中侍御史杜莘老等人也纷纷上奏,请求“昭雪岳飞,录其子孙,以激天下忠臣义士之气”。这时岳飞家属还羁管于岭南,处境堪忧。

随着为岳飞案平反呼声高涨,大将韩世忠的儿子,时年担任户部尚书的韩彦直也发出了正义之声,宋孝宗不得不顺应民意,在1162年为岳飞下诏平反“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没过多久又下诏肯定其功绩“故遣少保岳飞,拔自偏裨,骤当方面。志略不专于古法,沉雄殆得于天资。事上以忠,至无名之难掩,众所共闻”。

此时,岳飞的妻子李娃62岁,岳霖33岁,岳震28岁,岳霭24岁。距离岳飞蒙难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这时,宋孝宗才想起来没将岳飞下葬,于是立刻下令以500贯白银悬赏寻找岳飞遗体。

这时,临安监狱的狱卒隗顺儿子才出现在世人眼中,他们隐姓埋名只为守护忠骨,冒着的是杀头的风险。当年,岳飞的遗体躺在冰冷的地面,满朝文武皆知岳飞含冤而死,可畏于秦桧淫威,谁也不敢为其收尸。而岳飞亲人被流放千里,一些正直之士被贬得贬,撤得撤,门生故吏则唯恐避让不及。只有隗顺勇敢地站了出来,用实际行动捍卫英雄不屈的意志!

此后,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请求给岳飞“定谥”,太常寺定下“忠愍”二字,意味着岳飞精忠报国,赤心救民,被害后万民悲哭。可宋孝宗认为“愍”字意味着宋高宗杀死忠臣是昏聩之举,没有采用。可“定谥”言论不断提出,最终被孝宗拍板,定谥“武穆”。武:折冲御侮;穆:布德执义。合起来是武穆谥公。意为岳飞“内平群盗,外捍丑虏,治军甚严,定乱安工”,也算对岳飞外御强侮、精忠报国的充分肯定。

不过岳飞的后人却没有再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岳霖终其一生都在搜集岳飞遗文以修编成书。他的儿子岳珂在其整理的资料上写下了《鄂国金佗粹编》《续编》《桯史》,为研究岳飞事迹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可能真的是被那场迫害伤透了心。

结语:

隗顺只是临安监狱的一名小小狱卒,但他却代表了全国有良知的人们,敢于逆时代洪流而动,为岳飞守墓,这种精神日月可鉴,如果岳飞没有得到平反,可能他的事迹永远不会浮出水面,隗顺不求名不求利的事迹非常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