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四川着力构建“四化”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促进共同富裕

四川着力构建“四化”体系推动文化旅游促进共同富裕

  近年来,四川将抓好文旅融合发展作为省之大计、省之要事,对以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进行一系列探索实践,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

  着力构建“均等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聚焦城市服务市民、乡村服务村民,四川出台《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推进全省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补短板”,建成公共图书馆209个、文化馆20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408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33200个、志愿服务团队2959个、志愿服务人数12.6万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62个,培育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品牌79个,支持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276个、补助资金9530万元,培育形成巴蜀合唱节、“百舟竞渡迎端午”“万人赏月诵中秋”“千龙千狮闹新春”“书香天府·全民阅读”等一批重大文化活动品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着力构建“特色化”乡建体系,促进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四川出台《四川省乡村旅游提升发展行动方案》,加快跨乡镇、跨村片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演艺场所等设施建设,推进中心镇建设文旅综合服务中心、乡(村)史和社区博物馆体系及省级示范乡(村)史馆建设。将乡村非遗资源纳入各级非遗项目保护目录,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利用,组织文艺院团创演乡村振兴题材剧(节)目,建设并评选命名一批中心镇(村)“天府乡村大舞台”。推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5个,评选命名4批39个天府旅游名县、2批天府旅游名镇60个、名村60个、名宿18家,组织举办全省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助力实现“村美、人和、业旺”乡村振兴发展局面。

  着力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四川挖掘特色文旅资源,突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度假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推动传统观光游向体验游、度假游、健康游转变,打造丰富四川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全省创建国家A级景区867家,其中5A级16家、4A级321家,居全国前列;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50个,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实行“清单制+责任制”机制,两年多来推进1007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完成投资7245亿元;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创财政支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相继打造121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省财政共投入11.1亿元专项资金,引导撬动社会资本1200余亿元投入,文旅融合成效持续显现、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更加坚实。

  着力构建“一体化”协同格局,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川渝合作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文旅合作新典范。2020年以来,两省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召开6次联席会议,签订战略合作协议64份,成立合作联盟27个,完成重点文化和旅游任务119项,实施川陕苏区红军文化公园等8个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60亿元。联合举办展览展示活动53个,相互推介精品剧目20余部,发布精品线路70余条,联合承办第六届中国诗歌节、第五届川剧节、“成渝地·巴蜀情”等系列活动,川剧《草鞋县令》《江姐》双双斩获文华大奖,策划推出“宽洪大量”(宽窄巷子—洪崖洞)、“解放碑和春熙路”等创意主题宣传,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让文旅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两地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