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年后 做了什么?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十年后  做了什么?

  “这十年来,我深刻感受到对学生的教育是一种双向奔赴。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也在培养我们,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照亮。”6月24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致辞时表示,年轻作家的作品往往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冲击。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意味着中国文学面向国际迈出了更进一步。仅仅几个月后,他又出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致力于培养年轻写作者,构建中外文学沟通纽带。

  几乎随着莫言获得诺奖的步伐,如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也已到成立十年之期。

  诺奖之后十年,莫言都做了些什么?他是否打破了“诺奖魔咒”对创作的干扰?又是如何走下“神坛”,与年轻人打成一片的?

  莫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十年回看“诺奖魔咒”

  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此后很难写出超越诺奖的作品。这即是著名的“诺奖魔咒”。作家苏童也曾评价,诺奖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锁”。

  诚然,诺奖之后莫言沉寂了五年。作为在小说领域享誉盛名的作家,莫言已有十年没有发表长篇小说了。

  十年回看,大家不禁好奇,“诺奖魔咒”真的在莫言身上起作用了吗?莫言用精益求精的作品作为回应。

  “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与其发表十部一般化的作品,不如发表一部比较好的作品……如果能写出一部类似《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言曾在采访中坦言,诺奖光环给他的压力是真实存在的,自己动笔变得更加谨慎,但却从未停止写作。在他手里“藏”着许多作品,总是反复打磨,不轻易出手。

  创作转向精耕细作的同时,莫言的作品广度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十年,莫言力图从小说家向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的转变,并在莎士比亚雕塑前,立下成为剧作家的志愿。

  从近年来莫言出版的作品中,不难看出端倪:

  2017年出版《锦衣》(戏曲文学剧本)

  2019年发表《饺子歌》(长诗,发表于《北京文学》)

  2020年出版《晚熟的人》(小说集)

  2023年出版《三歌行》(诗歌集、书法集)

  2023年出版《鳄鱼》(话剧剧本)

  著名评论家潘凯雄在读完《饺子歌》和《三歌行》中的几首长诗后也有几分惊异之感:莫言竟然还有这手好功夫?

  戏曲、话剧、书法、长诗……莫言广泛涉猎多种文艺领域,并希望通过戏剧创作获得的感悟和经验,为自己的小说增添崭新的气息。

  6月19日,莫言刚刚推出新作话剧《鳄鱼》,发售当日两次加印,引发读者广泛的关注。

  莫言对新作也颇为自信,他幽默地说,有了《鳄鱼》,以后他和余华、苏童一起被介绍时,就可以区分开来了:莫言——剧作家,余华、苏童——写小说的。

  至于莫言是否打破了“诺奖魔咒”,不妨从他的新作品开始读起。

走下“神坛”和年轻人聊聊

  2021年,莫言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场白直截了当:“我是莫言,我想在这里和年轻人聊聊天。”

  在微信公众号中,莫言分享自己的行程、书单、生活经历,甚至是自己做的一个有趣的梦或随手作的打油诗。令人惊讶的是,这位作家的个人公众号,几乎成了10万+收割机,圈粉无数年轻人。

  一个以“寻根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闻名的作家,何以能得到无数年轻人的追捧?这与莫言主动走下“神坛”,敢于放下身段,自我调侃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最近,莫言在北大推介新书《鳄鱼》时,不少年轻人激动之余,将这位“文坛大咖”做成了表情包。莫言得知后,非但没有介意,反而大大方方地用了起来,全然没有半点架子。

  实际上,近年来莫言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都十分活跃。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莫言在哔哩哔哩上发布了《不被大风吹倒》:莫言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分享了自己面对人生困难的两个小故事;而在微博上,莫言则与余华、西川玩起了用yyds造句。都给年轻粉丝留下深刻印象,也被广大网友亲切地称为“可爱的小老头”。

  少些说教,多些坦诚和包容,或许是莫言圈粉年轻人最大的秘籍,在他身上,仿佛始终带着来自高密县乡村的质朴。

  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他想通过跟年轻人的交往,使自己与当下这个社会的最有朝气、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从而使自己不被这个时代淘汰,也使他的文学创作,能够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借助互联网的全新媒介,莫言的幽默感与年轻人又完成了一次双向奔赴。

成为青年作家的“引路人”

  每一位作家走上文学道路的历程或许不尽相同,但或许都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引路人”,莫言也不例外。

  1979年,莫言《莲池》上发表了 5 篇作品。其中,《民间音乐》受到了孙犁先生的关注,并亲自撰文称许。几个月后,带着孙犁先生的推荐文章,莫言敲开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大门,走上了文学之路。

  1988年秋,莫言来到北师大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作家研究班进修,和余华成了同班同学,共同成了童庆炳教授的学生,莫言和余华这两位文坛大家成为“上下铺的兄弟”,同窗共写,成为全国文艺青年津津乐道的名场面。童庆炳先生的关照和厚爱令他多年难以忘怀。

  正因如此,获得诺奖之后,导师童庆炳积极动员莫言回到北师大,莫言也欣然受命。2013年5月,莫言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颇有些薪火相承的意味了。

  此后,莫言充分发挥其社会影响力,通过“驻校”、研讨、讲座等方式,引进了贾平凹、余华、韩少功、迟子建、苏童、格非、阿来、叶兆言、欧阳江河、西川、毕飞宇、李洱、东西、艾伟等一系列驻校名作家。莫言和余华这对三十年的文坛老友,也从北师大的同学变成了同事。

  6月24日下午,他和这些“新老同事”进行了一番“车轮战”式的对谈,他以一个“访谈者”的身份,和他们一一对话,回答了很多年轻人关于文学的好奇。

  同时,莫言还带领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构建起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优秀的作家、诗人、学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当代中国文学发展做出了宝贵的探索和实践。

  诚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言,在莫言的努力下,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为了一个文学教育独特的存在,这里既有乌托邦也有敌托邦,但都可以称为“莫托邦”。可以看到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文学人从这里走出去。十年间,莫言、余华、苏童、西川、欧阳江河,他们的脸上已有风霜之色。但他们在这里培育和送走的,恰似年轻时的自己。这或许就是莫言等文学“引路人”最大的欣慰和期许。

  记者 方涛 宋浩

副标题:与年轻人双向奔赴,获诺奖十年后,莫言做了些什么

责任编辑:李晓灵